白洋淀有水啦!
(2017-04-11 16:18:54)分类: 随笔 |
央视报道,“从4月5日开始,保定市王快、西大洋两大型水库联合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而此次补水的库存水水质均为Ⅰ类水,两水库出水量5000万立方米,水流在经过四个县、160公里的损耗后,白洋淀实际收水量为3300万立方米,此次补水不仅能有效改善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调节、提升白洋淀的水质,还能为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补水结束后,白洋淀水位将上涨11厘米。”
对于周边地区特别是我们北京喜欢踏青春游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大好消息,尽管水面只是上涨了可怜的11厘米,刚好一个拳头的高度。但从我这样不爱春游人的角度看,此次调水补水实在欠妥。
虽然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角度来说,保定领导层相应中央号召,为千年大计的“新.区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这无可厚非,却仍然存在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
中央媒体再三强调,此次设立新.区,主要是疏解非首都的一些功能,绝不能把它当作开发房地产的千年一遇的机会,绝不可盲目的大兴土木。而且,目前还处在规划设计阶段,还谈不上急需“水资源支撑”,这么急急忙忙的就把水调过来摆在那,除了做出来给上面看和慢慢蒸发增加新.区空气湿度,好像还看不出别的什么紧急用场。
而另一方面,两大水库周边正是华北地区小麦的主产区之一,眼下正是小麦拔节秀穗的旺盛生长期,耗水量很大,在这一个月的关键时期,每亩小麦的耗水量至少是20立方米,如果此时缺水就会严重减产。而这宝贵的5000万立方,至少可以“支撑和保障”250万亩15亿公斤产量、或者说河北8%小麦的收成。
如果你是保定政府,应该如何决策,恐怕没有什么选择吧!
当然,我的这个说法有个前提:河北地区属于水资源匮乏区。那么,我的这个前提成立吗?
我们还是来听听专家的意见。当国家发改委主任就千年大计召开发布会的时候,立刻有水利专家站起来质疑新.区水资源问题如何解决。虽然当时这位主任硬着头皮说新.区水资源丰富,但话音刚落,保定就急调宝贵的水库水来给白洋淀补水,无疑给了这位主任一记耳光。
来看看我从百度学术文库里调集的数据。
“华北地区从来就是干旱少雨的旱区,这三县地区年降水不足500mm,人均水量为全国均值的12%。连年的超采,地下水位每年降低1米,大部分机井已经无水可抽,整个地区形成了一个216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比三县总面积还大一倍。
曾被称为北方明珠的白洋淀在80-90年代曾出现11年干淀,进入二十一世纪,又在2001年到2003年连续3年干淀。白洋淀干涸后,急调王快、西大洋、安各庄等水库补水,还千里驰援的“引岳济淀”“引黄济淀”才勉强维持白洋淀最低水位。其中,引岳济淀,引的是位于河北河南交界处的岳城水库,距此450公里;引黄济淀的起始端黄河水闸更是远在800里之外的山东聊城。白洋淀已经完全沦落为靠人工补水才能维系生命的“植物湖”。
至于过境河北的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北京天津的用水,分配给河北的十来个亿立方,也仅能满足石家庄等大城市生活用水。截至目前,这三县还不属于南水北调工程受水段,还喝不上长江水。”
这些数据曾经出现在我之前的一篇博文中,只是不知道那篇东西为什么无缘无故的“被消失”了。
我的意见,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保定政府的当务之急不是当“盼水妈”,而是下大力气关停区域内对环境造成重污染的中小企业,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妥善解决失去土地农民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