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问道青城山

标签:
青城山老子三清 |
分类: 漫游札记 |

前两天都是说的佛家,今天来说说道家。
前文说了,佛家四大名山我们都走遍了,五台、普陀、九华、峨眉。其实,道教也有四大名山,武当,齐云,青城,龙虎。答应儿子走遍四大佛教名山的同时,也一并承诺了四大道教名山。前两个已经去过了,这次之所以选择成都,就是因为可以同时解决一个佛教一个道教两座名山的到访问题,前两天去了峨眉了,接下来当然就该青城了。
与从南亚输入的佛教不同,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是在古代的神鬼崇拜、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宗旨也有很大不同,佛家主张普世,主张济世行善;道家追求无为,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一个要入世,一个要出世。
典籍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巨大的不同。世界上著名宗教其体系都是源于创始人,比如犹太教,创始人亚伯拉罕,典籍是他和先知摩西撰写的《旧约》;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因为是在犹太教基础上发展起来,所以典籍中既有3000年前的亚伯拉罕《旧约》,也有2000年前的耶稣和他的十二使徒完成的《新约》,二者共同构成了《圣经》;而伊斯兰教是在耶稣之后600年的穆罕默德创立,典籍就是《古兰经》。与之类似,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在2500年前的尼泊尔,与中国的孔子大致同时。佛教的法本便是释迦牟尼论述的集成,是为“经”,而他对弟子的戒条的总结就是“律”,大弟子们又把研习“经”的心得汇编为“论”,由此便形成了佛家的典籍佛经:由经、律、论组成的《大藏经》。
但道教就不同了,由于“出身”神鬼,枝桠甚多却没有理论主干,难以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更谈不上典籍。于是,他们就到诸子百家中去寻求支撑。春秋战国时期有几大理论体系,孔子的儒家,韩非子的法家,老子的道家,还有墨子的墨家等等。其中,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遵循规律的,这就是所谓“道”,为了论证非人力的 “道”这种自然规律,他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由是,他得出了“道法自然”的论点。
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反对有神论的老子,却被尚鬼神的道教尊为始祖。道教创始人张天师奉老子为道祖,并将老子的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从而将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老子自此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道教创世的神话。而且,由于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李姓宗室先祖,李唐历代皇帝便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其道教尊称名为“太上老君”。 唐高祖奉道教为国教,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道教至此发展到全盛,
明朝也延续了前朝尊崇道教的态度: 明成祖朱元璋(也就是永乐皇帝)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及其门派极为尊崇,为此,在武当山大修道观,还在山顶按宫制修建紫金城,供奉按自己样貌塑造的真武大帝金身。其后的几代皇帝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老子。而统御所有神仙鬼怪的就是玉皇大帝,他统御的诸神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四方之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还有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还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文化名人也成了道教的文化神,姜子牙,诸葛亮,杜康,孔子孟子,司马迁,朱熹包拯,护航经营的武财神关羽,童叟无欺的文财神比干;吕洞宾等八仙,福禄寿三星,神医华佗扁鹊张仲景,门神灶神,乃至盘古女娲、三皇五帝、尧舜商汤,等等等等,但凡你能叫得上名的,基本上都是道家神仙。而王羲之、赵孟頫、朱耷、郑板桥等书画家本身就是道教教徒。
道教名山中,武当山的规格最高,因为它是明朝皇家祖庙家庙所在,而青城山则是道家的祖庭,原因也很简单,创建道教的张太师便是从这里起源。所以便有了“问道青城山”一说。
论风景,青城山自然是没法和峨眉山相比较的,尤其前两天贴出的峨眉雪景和云海。但既然是问道,当然不会是去观风赏景,应该是沿山道拾级而上,拜遍山中各宫各观众神众鬼,亦步亦趋,毕恭毕敬。我们十年前来三清山就是这样拾级而上的。孰料这次再来,除了山门没有什么改变外,里面变化可太大了,有了观光车,有了缆车,再也不用费劲巴拉爬山了,坐缆车就可以直达山顶。
从缆车车窗看出去,石阶山路就在山坡上蜿蜒,宽宽敞敞,干干净净,可是,山道上却连一个“问道”的人影都看不到,所有的人都和我们一样,坐在舒舒服服的缆车里上上下下。不由得想到一个问题:问道青城山,如果都像我们这样坐缆车而不是一步一步的登山,这“道”还能问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