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恐惧 还续

标签: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杂谈 |
分类: 午后斜阳 |

家里正在装修,一塌糊涂,正常生活规律全打乱了,更遑论上网。所以这两个月将很难经常来更新博客了。见谅。
继续之前的话题。本篇要讨论的是:“你有病吗?”在北方人听起来,这句话有点儿像骂人,但这真真正正是一个要认真对待的严肃话题。
我们从肥胖入手来展开讨论。所有的人都说肥胖是万恶之源,但这并不能阻碍肥胖在全世界的挺进。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肥胖真的那么可怕吗?肥胖真的是病吗?什么样的肥胖才是病呢?
有一个肥胖的量化公式: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 kg/m2,得数超过24就是肥胖了。每年体检,我的肥胖指数都超过24,而我身边这些朋友、同学、荒友,几乎很少有低于24的,基本上都超标。可没有谁忧心忡忡的把脖子扎起来,照旧该吃吃,该喝喝,还美其名曰“带胖生存”。
没人问过这个公式科学吗?事实上只要想想就知道,这个公式有三个致命弱点:
第一,常识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代谢水平随之递减,而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也在递减,所以,体重不可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这个公式划一的去衡量不同年龄段的人,它当然是存在缺陷的。如果把它乘以一个修正量,比如40岁左右的乘以1,每增加10岁乘数增加0.1,反之减少0.1,这样会不会更符合实际一些?
第二,没有考虑基数。身高1米70的人,如果原来体重只有80斤,而当他几年里增加到120斤时,尽管指数不过才2.0,但和他自己原来相比,他已经很胖了。同样,如果他从180斤成功减肥到150斤,他已经算苗条的了。
第三,没有考虑到变化的速率。如果人从40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个1斤两斤的,应该是正常的。但如果突然增加十来斤,那就真的是有病了。
这样看来,人是否有肥胖症,其实是用一个静态的、没有修正量的公式人为划定出来的,自从有了这个公式,数亿人因此“得病”。
人为划定出来的病还不止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都是这样划出来的。同样是不考虑年龄、基数和速率,只要血压超过90/140,就统统称为高血压病,就给吃降压药。其实,高血压病和血压高并不是一个概念。很多时候,人的血压都会升高,比如健身运动时,比如早晨起床时,比如心中恐惧不安时,还有的时候是对药物的感应。我前两篇提到我的血压曾达到高压159毫米汞柱,就可能是大量服用克拉霉素等药物的反应。此外,还有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因素;人的血压与身高成正比,同样年龄的人,身材高大的人血压也要相应高一些。另外同样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年龄越高血压越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不可逆的发生硬化,血管内壁不可避免的出现沉积,这些都必然引起血压的升高。这方面日本作的就比较科学,他们官方给出的血压指导意见里就不是划一的用90/140,而是根据不同年段适当上调数值。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人为划定的高血压病人。
糖尿病亦是如此。我一个荒友赵生前两年发现餐前血糖超过7,他非常紧张,因为都知道糖尿病是终身相伴的,只能控制不能治愈。他于是挂了友谊医院顶尖的糖尿病专家,以为一定会开一大堆进口药回来。谁知大夫看了以后,什么药都没开,只说是血糖偏高,还不是糖尿病,让他回去加强运动,控制饮食就行了。将信将疑的他按医嘱去作,果然,血糖下去了,什么事儿也没有了。在以前,糖尿病指导意见确定的餐前血糖是控制在7的,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下调到6.1了,这一下调,全国立刻多划定出来几千万糖尿病人,医药行业不知有多少人从睡梦当中笑醒过来。
所以,一定不要盲目迷信官方的那些指标划线之类的,尤其不能迷信电视里的专家。当发现自己血压、血糖、血脂偏高时,一定要冷静,一定要镇静,一定要淡定,切忌急急忙忙的去吃药。放心,即使得了这类病,也是我前一篇所说的“喜剧病”,不能根治,也不会死人。不妨拖几个月看看,看看是什么原因,看看是不是一过性的,看看通过加强锻炼、控制饮食、调整心态等非药物手段能不能降下来,总之,看看自己是真有病还是被专家划定的病。“谁有病谁知道”,这句话绝对是有道理的,是不是有病,不是和划出的道道比对出来的,而是真有症状真难受了才是有病。
有病治病,没病别瞎寻思。积极平和宽松的心态,五谷杂粮鸡鸭鱼肉吃的杂一些,适量的运动,这,比吃什么药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