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探秘古波斯 在中亚细亚荒原上

标签:
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赞詹苏丹尼叶城哈马丹黄金之城亚历山大大帝 |
分类: 漫游札记 |
我们在伊朗,从北到南,走了近十个城镇,跨度数千公里,基本依赖大巴车。好在伊朗的大巴车都比较舒服,宽大的座椅有如飞机公务舱,过道右侧双人座,左侧为单人座。座椅前后距离也比较宽敞。惊喜的我们把它戏称陆上A380。但机械部分实在不敢恭维,刚走了一天就坏了,后来是换了两台车才走完行程。再加上路况不好,所以我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路上颠簸。
为了缓解长时间坐车的劳累和乏味,导游拿出从大陆带来的影碟播放,是央视前些年出版的系列片《大国崛起》。以前在国内没看过,以为不过是主旋律的老调重弹,这次在车上看了,感觉还不错,介绍的是包括西葡荷、英法美、日德俄等九大国崛起的历程。片子的视野开阔,切入点也选的好,从历史、国家制度、军事、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进行客观的剖析,解说词也写的不错,总撰稿人陈晋,音乐制作叶小纲。叶小纲在每个国家的片子中编配了该国最著名最经典的乐曲,比如美国的星条旗永不落,英国的威风堂堂进行曲,法国的马赛曲。但在介绍俄国时,却意外选用了流传不是很广的一只曲子: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荒原上》。
乐曲是鲍罗丁1880年在彼得堡玛琳斯卡亚剧场举办的纪念亚历山大二世登基二十五周年画展配乐活动中为其中一幅题为《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画所写的配乐。虽然因经费原因画展未办成,画作也未流传下来,但这个配乐却以其朴实优美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到广泛流传。
作者鲍罗丁在标题注释中写到:在寂静、荒漠的中亚细亚草原上,隐隐传来宁静的俄罗斯歌曲,马和骆驼的脚步声和古老而忧郁的东方歌调由远而近地传了过来。一支波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保护下,正在安然无虑地穿过广阔的沙漠。商队逐渐远去,俄罗斯歌曲和古老的东方歌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它们的回声长时间萦回在草原上,然后逐渐消失在荒原上空。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错发展而成。乐曲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声区轻轻持续地奏八度泛音,色彩凝聚而透明,创造出一种寂静、空旷的背景效果,在这个背景下,由单簧管和圆号奏出了俄罗斯歌曲的主题,旋律轻悠宽广、辽阔空寂。这是俄罗斯士兵的主题。随后,在弦乐器拔奏出马和骆驼的脚步音乐背景中,由英国管奏出平稳安祥、甜美迷人的古老东方旋律,悠远、悠长、忧伤,充满异国情调。这是波斯商队的主题。两个主题在多次反复中渐渐增强,直至达到全奏,庄严、宏大,气魄雄伟。反复四次后,音乐逐渐减弱,商队渐渐远去,主题片断在断断续续中再现,音乐越来越轻,商队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荒原的尽头。
美极了!
中亚细亚地区,包括俄罗斯西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也,伊朗北部等环里海周边地区。我们在伊朗北部的旅行就是在这样的荒原中进行,车内是鲍罗丁的音乐,车窗外就是乐曲描绘的中亚细亚荒原,感觉真好。
中亚细亚荒原,不是沙丘绵延的沙漠,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视线所及,一片戈壁:低矮的碱草,一团团随风滚动的骆驼刺,雪水流淌的弯弯曲曲的小河边长满柳毛子。一场大雪,覆盖了所有的一切,只在山坡流畅舒展的线条中用一条条赭石色柳毛子点缀、勾勒,为雪中的中亚细亚荒原更凭添一份寂寥和空寂。
雪,不仅覆盖了荒原,也把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披上了白纱,包括曾经的蒙古都城“苏丹尼叶城”以及有着黄金之城美称的最古老都城哈马丹。
苏丹尼叶城,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以它著名的圆顶建筑而闻名于世,圆顶上覆盖的土耳其蓝陶片将蓝天的湛蓝最大限度的吸纳,与陶片自身的蓝色充分交融后再反射出来,在白雪皑皑的荒原上显得格外抢眼。这个景点是旅行社隆重推出的,还说它是 “泰姬陵的先驱”。这惹恼了我,我不太客气的问导游去过泰姬陵没有!因为无论是规模气势还是精美漂亮,它都远不能同泰姬陵相提并论。而且,它还不是波斯伊朗本民族的,而是入侵者蒙古人建造的。导游自己也知道,于是他打个圆场说,所以我们称它为先驱,算是个探路的。
我勉强接受了导游的解释。然而在下一个景点,我终于忍无可忍,彻底爆发了!那是行程上标注的帕提亚石狮。如果不是导游声嘶力竭的解说,我断不愿相信,这个街心水泥台子上的大石头竟然就是我们要参观的重点景点!于是,我很不礼貌的打断他的解说,有点儿愤怒的说:“这个玩笑,开大了!”
更让人不解的是,石狮子是2500年前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征服并灭亡了伊朗人的波斯帝国时留下的一个征服者标记。在我们看来,这应该是个耻辱的标志,怎么还能作为旅游景点向外人展示呢?
伊朗,我真的搞不懂了。
这是我们在赞詹入住的酒店:寂静的雪山前,一座设计前卫的现代建筑,这样的组合是不是有点儿意思。
.
为了方便购买,我们换了一些伊朗货币,这是用100美元换的260万里亚尔。拿在手里,我们瞬间就变成有钱人了!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