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标签:
史铁生我与地坛杂谈 |
分类: 随笔 |
去年今天,2011年1月4日,北京,798艺术区,一场特别的生日聚会隆重举行,与会者近千人,聚会的主人是5天前刚刚去世的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天,是史铁生60岁生日,他的朋友真正把这次聚会办成了“节日”。他们在通知里写到: 1.请不要带花圈、挽联;现场有卡片,可供寄哀思。2.可带漂亮鲜花。3.请着漂亮服装。
聚会大厅几乎没有灰色,清一色的热闹喜庆的大红,入口处设置了插满60颗蜡烛的生日烛台,烛台外是一圈留言的围栏,上面贴满了大家对史铁生的生日寄语。硕大的生日蛋糕不逊王子的。
现场,从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赶来的邓永林医生报告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根据史铁生的生前遗愿,他的肝脏移植给一个38岁患者,现在该患者状况良好,已经能够下床走路了
史铁生妻子陈希米说,“感谢朋友们前来参加史铁生60岁生日聚会。过去,铁生由于身体原因,总不能尽情聚会;现在他不累了,大家可以尽兴了。 ”于是,众人含泪分享了他的生日蛋糕。
有人说,在当前轻阅读流行的年代,史铁生注定是一位畅销不起来的作家,因为在泛娱乐时代读史铁生的作品是自讨苦吃。但正因为此,史铁生成为一位最与众不同的中国作家,他不像某些作家用荒诞的想象制造语言的狂欢,而一直遵循内心的指引创作,戒绝着浮躁和诱惑。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史铁生的人生准则,潜心、静心地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是他最大的满足。
作家何建明说,“我们每年都会产生不少亿万富翁的作家,可究竟有多少作品能流芳百世?”;“中国作家中像史铁生这样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不多了,他不是用心血,而是用生命创作!”
没有谁可以一下子接受疾病和死亡,但史铁生却是“一下子”面对了这些。先是双腿瘫痪,然后又是肾衰,然后又是脑溢血。
老天给了史铁生一堵坚硬的墙,却在墙上开了一道门。
这道门,就是离史铁生家不远的地坛公园。那段时间,他整天呆在地坛公园里,一呆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那段时间,他“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老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老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他独处、他悲伤、他观察、他思考。他把他的独处、悲伤、观察、思考写成了散文《我与地坛》。在他10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中,这篇写于1990年的《我与地坛》,在他59年的生命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其实,我们家也在地坛,在地坛北门对面的小区。地坛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那时候的地坛还没有修缮,残破不堪。但是在史铁生眼里,地坛却是充满“情感和意蕴”的。在《我与地坛》中,他把它称作“古园”,他写了故园“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他写了故园“那些苍黑的古柏,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他写了“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他写了“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中,他用相当大的篇幅谈到他的母亲。他写道,“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他的小说发表了,他的小说获奖了,但他的母亲去世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老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这是他的最后一段: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