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帝会唱歌

标签:
安德烈波切利莎拉布莱曼告别时刻普莱斯帕瓦罗蒂席琳迪翁格莱美 |
分类: 随笔 |
如果你没有听过《告别时刻》这首歌,那你太可惜了;
如果你听过但不是安德烈.波切利和莎拉.布莱曼的版本,那你太可惜了;
如果你听过他们俩的演唱但不是伦敦皇家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那你太可惜了。
歌声是宇宙共通的心灵语言,安德烈.波切利的演唱则是这一语言最完美的示范。他的歌声能够穿越语言的障碍,直触人类心底共有的情感。这使他成为跨界古典和流行的音乐皇帝。
安德烈·波切利出生在意大利中部托斯卡尼的农村。孩提时代的他便迷上了歌剧及意大利音乐剧,但遭到家人的反对。他们怀疑音乐事业是否足够他糊口过活。尊重家人的意见,波切利考上比萨(Pisa)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当了律师。但他难以忘情对音乐的热爱,将律师的工作搁置一边,投身音乐事业的追求.他于是师从大师贝塔里尼接受系统的声乐训练,以后又参加了世界十大男高音柯列里开设的大师班,他的声乐才能被充分的发掘出来了。在意大利圣雷莫歌唱节中,波切利以一曲《夜晚的宁静海洋》惊厥全场,轰动了意大利乐坛,此后,他那热情而充满渴望的歌声就像野火燎原般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人们曾经这样赞颂那些著名男高音的嗓音:金嗓子;像丝缎一样光泽的;金属般的耀眼光芒。但你知道人们是怎样形容波切利的声音?他们说,他有着“被上帝亲吻过的嗓子”!
波切利曾两度为教皇演唱,两度被克林顿接见,还曾经为萨科奇等政要演唱。
1999年他受邀二度赴美参加在洛杉矶著名的碗型露天剧场举行的格莱美奖颁奖典礼。格莱美奖被认为是音乐界的奥斯卡。那年,波切利被授予格莱美奖,这是继伟大的女高音普莱丝(Leontyne Price)之後,第二位在葛莱美奖获得奖项的古典艺人。在这届的颁奖典礼上,他与人气顶旺的女高音席琳·迪翁(Celine Dion)合唱了一曲《祈祷》(The Prayer),继《告别时刻》后再次引起轰动。
席琳.迪翁后来感叹:“如果上帝也会唱歌,那听起来一定像是波切利的歌声。”
1996年,德国拳王亨利.马斯克为准备结束自己具有传奇生涯的运动经历而筹备了一场告别拳赛,他特意找莎拉·布莱曼在自己的告别赛上进行演唱。布莱曼欣然接受。经过精心筹划、挑选,最终选中了《告别时刻》(Time to Say Goodbye),并且请波切利与自己联合演出。然而在这场告别拳击赛上,亨利·马斯克却意外落败,令人感叹不已。此时,《告别时刻》那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旋律响起,布莱曼和波切利开始倾情演唱,此情此景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波切利的名字就和这首歌一起深深的印在人们的记忆中。后来有媒体这样总结道:“一个拳王传奇的告别造就了另一个音乐传奇”!
第二年,这首歌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欧美古典流行跨界音乐领域,并长期占据欧美冠军歌曲排行榜宝座,在全世界获得了其他古典音乐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发行量。而世界著名的伦敦皇家交响乐团的演奏,更体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大气与恢弘。其精彩绝伦的演奏,几乎要盖过了歌唱本身,也只有波切利和莎拉才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毫无惧色”的演唱,与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伴随他的是一只舒缓、沉着而坚定的小军鼓:
“当我独自一人的时候
我梦见地平线
……
是该告别的时刻了
我将与你同航
在那越洋渡海的船上”
波切利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歌声里有鲜活的灵魂,灵魂紧紧地与其相接,这来自灵魂最深处的声音,让我们领会的不仅仅是艺术,不仅仅是空旷的嗓音,他用他的内心,唱响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梦想,他用他的歌声,在每人面前撒下一缕阳光,给人以希望。在歌唱的技巧上,他的高音区有很强的穿透力,混合共鸣使用得很好,在他带有胸声唱出的high C上面,人们看到了帕瓦罗蒂的影子。
他说,一个人不懂另一个人,懂了,就不会寂寞了。
事实上,波切利是个盲人歌手,他自出生就患有严重的青光眼,12岁时,一次踢足球的意外让他彻底失明,但他不自暴自弃,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读完大学,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对声乐的执着追求。而这可能正是他的歌声充满渴望、洒满阳光的原因所在。
失明那年,他父亲凑在他的耳边说:“小家伙,别气馁!这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虽然,你看不见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这个世界看见你!”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啊!然而,当全世界都看见他的时候,他却已经高高的站在艺术的巅峰了,难以望其项背!
前面提到的那个《告别时刻》版本,收录在莎拉的以这首歌命名的专辑《Time to Say Goodbye》(中文译名:永相随)中,同时收录在波切利的专辑《安德烈.波切利/生命奇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