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行(之一) 第一次出国

标签:
意大利罗马欧洲旅行旅游 |
分类: 漫游札记 |
瑞士,因特拉肯小镇的一座教堂钟楼。蓝天白云,雪山,中古石砌建筑,原木板长椅,平整的草坪,碎石小路,鲜花,墙边浇花用的喷壶,这一切,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宁静而悠远。
..
很惭愧,石大律师打拼一辈子,居然没有出过国。直到退休摆脱了俗务以后才想到要到国外去看看,所以报了个法意瑞三国十日游的旅行团出游。这就是前一段没有更新博客的原因。
如果不算此前的出境香港,这是我第一次跨出国门,难免什么都感到新鲜。
机场――这里的傍晚静悄悄。
我们的第一站是意大利的罗马。到达的时间是当地时间傍晚六点,正是我们所谓的高峰时段。然而,无论是通道里还是扶梯上,好像只有我们这个航班的人,再也看不到任何人。等到不用取行李的人走了以后,诺大个大厅,除了空转的数台行李旋转机台,几乎没有了人影。安静的让人有点害怕,好像到了一个人烟稀少、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的小镇。相比我们出发时的首都国际机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有如繁华的商业街,如果不是走廊上方d “Welcome to Italy ”(意大利欢迎你),我几乎要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了意大利的首都。
(对比一下罗马机场和北京机场。)
汽车――这里的人不烧包。
走出机场,大街上跑的车多是小排量的两厢车,还有很多单门的微型车。此前有人告诉过我,欧洲人基本都是两厢车,我还不太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国人都是以大为美的,两厢车没有腚,就不能算个原本意义上的轿车,只要条件允许,甚至“差钱”,也要买个加长加大型的车,似乎唯有如此,才够心里那个时隐时现的“气派、豪华”。而在欧洲人的心中却似乎没有气派豪华这些概念,够用就行,代步而已。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那种体制的国家,没有“行政级别”,没有公车,没有公款消费,没有财政拨款不花白不花,更没有公车私用。而我们这儿的公车当然不会是夏利,一般来说,标配奥迪。所以在国内满街跑的奥迪等高级车,在欧洲反而是罕见的。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在导游的指点下,我们就看见了意大利顶级跑车法拉利组成的豪华公车车队。那是漆成蓝白两色的警车,主要是用来纠正超速行驶的违章。
酒店――前台都是绅士。
还在飞机上,导游就跟我们打招呼,受较低团费的限制,入住的酒店一般都不在市内,环境条件比较有限。于是,脑子里就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县城旅馆的印象:忽明忽暗的白炽灯泡;楼道尽头污水横流的厕所;被子有点儿潮、粘手。
但是我错了。
酒店不太大,只有四层,却带有一个超大的花园绿地,草坪修剪的一丝不苟;雪白的床单毛巾没有一点污迹;洁具、电镀件崭新明亮。
大堂里有个长长的酒廊,数十种酒陈列其间,很多已经半瓶了。在那里,喝酒非常方便,站在柜台边,花上几块或十几块钱(当然是欧元),就可以有小半杯酒,然后一口、最多两口喝掉,然后转身离去。我想,酒店就应该有这样一个酒廊,亦或者酒店的名称就由此得名。
印象深刻的是酒店的前台。除了那种家庭旅店,所有酒店的前台都是中年男士。他们衣着得体,举止优雅,办事老练,有礼貌但绝不陪笑,像一个英国管家,像一个绅士,给人到家的放心和松弛。“交给我吧”,这就是他给你的感觉。和这绅士一样的前台相比,大陆的前台基本都是描眉画眼、或冷漠或陪笑的小姐,业务不熟练。相比之下,你更愿意把自己交到谁的手里呢?
导游――导游是个油子。
我们的随团导游是个台湾人,在美国长大,很有经验,一张嘴就知道是个油子。
说到带大陆旅游团,导游满是不屑。一出海关,他就把我们的护照都收走了,他说他也不愿意拿着几十本护照,但没办法,意大利政府规定,大陆游客签证一律由旅行社保管,防止大陆游客脱团逃跑,而美欧日韩的游客就不需要。他此前带的大陆团就出现过游客出逃的;他说到,大陆游客在宾馆吃早点连吃带拿,后面的宾客就没有吃的了;他说到,大陆游客随地吐痰的毛病让人非常反感,他说就连发出咳痰的声音都让人反感;他说到,因为倒时差,很多大陆游客早上3点就醒了,于是在房间里大声喧哗,看电视,打牌聊天,甚至在走廊里大喊大叫,让其他客人无法入睡,宾馆不得不找导游协调。
听了让人脸红耳热。
倒时差――度日如年。
由于时差,凌晨两点多就醒了,再无睡意。这已经是北京的早上八点了,当然睡不着了。但想到导游说的,又不敢起来折腾。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度日如年。
*****
条条大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