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不倒的校舍是怎样炼成的

(2011-03-23 14:44:09)
标签:

日本地震

抗震

校舍补强计划

海啸

文明

秩序

汶川地震

杂谈

分类: 随笔

震不倒的校舍是怎样炼成的

日本,9.0级地震,灾区范围内2052所中小学校,没有校舍在这次地震中倒塌的报道,更没有校舍倒塌砸死人的报道,死亡和失踪的都是被海啸卷走的。在日本人看来,"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这次震后很多居民安置点直接设在了学校就是明证。自2001年以来的10年内,日本共发生里氏6.5级以上强烈地震18次,累计死亡人数113人,但无一中小学师生因校舍倒塌等事故而遇难。

而相比之下,8.0级汶川地震的情况就要惨烈得多了。

根据震后三个月的不完全统计,汶川地震因校舍坍塌死亡的中小学生13860人,占灾区死亡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北川中学主教学楼坍塌,1700名师生尽数掩埋;都江堰向峨乡中学420名师生仅100人获救;曲山小学600多师生无人生还;茅坝中学600多师生被集体掩埋。此外,死亡师生四百以上的还有洛河中学、青川县木鱼中学、蓥华中学、绵羊东汽中学和绵羊高中等数十所学校。

地震灾害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那么,日本的校舍是怎样变得牢固抗震的呢?三个原因:法律完善、政府重视、监管到位。

日本对建筑物的防震措施和防震技术一直都很重视,每一个建筑物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震标准才可以开工建设。而在此基础上,对校舍还有更严更高的标准。

日本政府规定,中小学的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外墙用钢管穿插包裹。教学楼外必须安装临时楼梯,教室内有紧急出口,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要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校舍在地震时可供灾民避难休息,操场可以作为直升机的停机场。

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文部省在抗震检查中发现,私立学校教学楼的抗震强度,几乎都超过了文部省规定的抗震基准,而公立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在抗震设计和施工上,有一半未符合规定。于是,日本政府决定,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提高校舍抗震性。文部省下文要求,立即对学校校舍进行加固补强。根据文部省的"校舍补强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教学楼所实施的加固工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四层教学楼的最高一层削减为"屋顶花园",以减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另一种方法是对整个大楼的外墙采用直径10厘米的钢管穿插进行网状包裹。并且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也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

在日本,由于政府不作为而带来震灾中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事故,严重的将导致内阁下台。

别人感冒,自己吃药。在汶川地震发生大范围校舍倒塌后,日本开始反思自己的校舍建筑问题,开始加大对校舍抗震加固排查并投巨资开启抗震加固项目。2008年6月16日,日本国会通过了增加中央财政补贴以提高教育设施抗震能力的修正案。仅2008财年,日本政府就拨付专款1150亿日元用于校舍的抗震加固。在有的地方,仅用于一所学校的抗震加固经费就高达1亿日元。2010年4月16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阁僚恳谈会上向文部科学相川端达夫发出指示,要求动用2010年度财政预算中的1万亿日元(约合733亿元人民币)预留资金等款项,尽早推进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校舍抗震及防老化工程。

日本文部省关于加固校舍的文件这样写到,“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在巨大的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还不惜拨出巨款加固改建校舍,主要基于这样的理念:第一、学校是学生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学习的地方,为了在地震发生时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首先必须提高校舍的耐震性能;第二、大部分的公立学校都用作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避难场所,所以它必须具有一定的耐震性能,不仅能经得起主震而且还必须经得起不断余震的冲击;第三、校舍加固或改建的费用要远远小于因地震引起校舍大量倒塌的重建费用。

(待续)

 

温暖共享。

震不倒的校舍是怎样炼成的

震不倒的校舍是怎样炼成的

 

集体安葬。
震不倒的校舍是怎样炼成的

震不倒的校舍是怎样炼成的

 

没有争抢,没有抱怨,耐心的排队,只为领取一口水一口饭。
震不倒的校舍是怎样炼成的

震不倒的校舍是怎样炼成的

 

领到食品的老人还不忘道谢。
震不倒的校舍是怎样炼成的

 

但是不接受东京电力公司的道歉。
震不倒的校舍是怎样炼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围脖下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