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知青感悟生活记录情感空间 |
分类: 云山印象-我的东北知青生活 |
无论是在马场还是在兽医站,我在农场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关于骑马,自然也就有很多话题。
有人说,骑马的时候一定要双腿夹紧马肚子,这一听就是外行话:那么大一个圆咕隆东的马肚子是人的腿能夹住的吗。何况马身上的毛皮贼滑,别说夹不住,就是夹住你能夹多一会儿。所以千万别信。根据我多年的经验,骑马要掌握三轻、三慢。三轻,是对人而言,三慢是对路而言。先说三轻,这第一是手要轻,轻握缰绳,不能死攥着,不能死拽着,要随着马头的伸缩送收缰绳,这样马才能放松的奔跑;第二是脚要轻,轻点脚蹬子,不能使劲登着脚蹬子,那样一旦脚滑进去可是非常危险的;第三是屁股要轻,不能死坐在鞍子上,两腿弯曲给点儿力,让屁股略微离开鞍子,并随着马的奔跑起伏而自然起伏。再说三慢,在沙石路上跑一定要慢,因为马蹄子上的蹄铁在沙石上会打滑跌倒;再有在马有可能掰道的地方要慢。所谓掰道是指马在突然出现意外情况时会猛地向旁边躲闪,例如路边突然飞出的野鸡。当马突然掰道时,马上的人十有八九是要摔下去的;另外在有泥沼、塔头墩儿、小沟的草甸子里骑马也要慢点儿,否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一天中午,我匆匆扒拉完两口饭,急忙牵出白骑马,也没备鞍子就翻身上马去换放马的人回来吃饭。那是匹老骑马了,知道要去哪儿去干什么,不等你给它口令就窜出去了,顺道跑了没多远就往草甸子里斜插过去了。前面突然出现了一条小水沟,那马噌的一下就站住了,由于速度太快,我一下子就从马的前头摔了下去,落地的一瞬间,我感觉那马重重地砸在我身上,我闷哼一声就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可能很短,我苏醒过来,身上说不清哪儿疼,趴在地上不能动。原来那马是很懂事的,见我摔在它前面,就收住蹄子(否则让马蹄子踩上一定是重伤),可巨大的前冲力还是把它摔倒了,砸在我身上。我想我伤得不轻,嘴里有血腥味儿,一颗门牙被碰得向内翘起,肯定是摔下来时嘴磕在马头上,我用舌头把它顶复了位;活动一下手指脚趾,没事儿。忽然感到裤裆里热热的湿湿的,脑袋轰的一下:坏了,内出血!这下大麻烦了。荒野之中谁来救我?(打手机?开玩笑,那时候有吗!)我打破脑袋使劲儿想也想不出办法来,只有自己解决了。我小心翼翼的把手伸进裤裆摸了一下,粘的?!抽出手来一看,啊!啊!!啊!!!我在心里连着惨叫了三声。那时如果有人在我面前,我能把他手撅折了:手上不是血,是屎!这该死的马把我砸出屎来了。一骨碌爬起来,看看四下没人,脱下裤子,把脏了的裤衩儿扔进草丛中,抓把草擦干净屁股,套上裤子。我对马说,不许让别人知道。那马翻翻眼睛没说话。倒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让我自己给说出来了。这么臭的事儿也能说,看来我真的是足够老了,老的可以不太顾忌脸面了。嗨,老就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