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空间人文/历史知青生活记录感悟 |
分类: 云山印象-我的东北知青生活 |
今天活动内容比较多,要去老五队,去六连,去连长家,因此必须抓紧时间。早上五点多钟,我们已经开车奔了老五队。
老五队是六连的前身,68年我们下乡之前就废弃了。第二年我们几个知青就在废弃的老五队筹建了马场。我的博客第一篇关于云山的文章就是写的老五队。这次去是要采集一些我博客中提到的场景照片,如柳毛子、草甸子、柞树、白桦树等。不想之前这儿连续下了几天大雨,去老五队的土路成了烂泥塘,车肯定过不去。只能眼巴巴的放弃了。幸好在兴凯湖时我拍摄上述题材的备份(博客上采用的就是),否则就太亏了。但仍然感到非常非常遗憾。
不能浪费宝贵的时间,我们当机立断去了云山水库。
云山水库,曾经承载我们太多的情结:春天,我们在水库周边浅水中柳毛子里摸野鸭蛋;夏天,水库就是唯一的游泳场所;冬天,到水库偷鱼,月夜中用冰穿凿开厚厚的冰层,冰窟窿里就挤满了鱼,用大笊篱捞几下就是一麻袋。那是云山水库特有的鲫鱼:鱼鳞发黑,头小肉厚,鱼肉不是白的而是淡粉色的,煮出的鱼汤是奶白色的,鲜极了。天哪,不能再说了。
在水库匆匆照两张相就赶赴六连了。我们这一行四家八口,除了富贵的太太,全是六连的,以后又分别调到其他单位,六连就是我们的老家。去云山一定要回老家。老家的人--当年的老职工--走的走、死的死,只有为数不多的十余个人了。我们在当年的连部、大食堂、各自住过的宿舍前留影后,就集中在了烘干塔前。
烘干塔是当年在雨季用于烘干晒场粮食的设施,为三层楼高的方形建筑,是六连,也是云山的地标。到云山到六连不到烘干塔照张像就不能算到过云山。于是我们争先恐后的在那留影。
该去看张连长了。每次回来我们都一定要去看他,那时他还住在11连,离团部很远,一去一回就得大半天,现在他搬到团部来了,无形中我们又挤出至少半天时间。时间是挤出来了,原来的那种随意性也给挤出去了。那时到他家,可以随便躺在炕上,可以去他家牛圈抱小牛犊子,可以去房后菜地拔大青萝卜,可以上房抓鸽子,可以到灶间自己炒鸡蛋吃。现在去他家,好像到了城里人家作客,铺着地板,盖着沙发巾,真不随便。
我把特意选的最好看的貔貅送给他,给他挂在脖子上,他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就放进贴身内衣里了,什么也没说。而当我把上次回来在他家照的照片给他,特别是其中我放大到A4纸大的照片时,他的眼睛立刻亮起来,再没有离开那照片,嘴里不停的说,这个好,这个好。以至于我们离开告别时,他还在看那照片。那是上次我们全体知青和他全家的合影。看他那么喜欢那照片,我心里舒坦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