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的女人最美
文:郜瑩
近日又收到朋友以郵件轉寄 “帶著十八歲的心去旅行”
這篇我20年前所寫的文章。看著這篇依然未署上作者名,配文的圖片更加美侖美奐的文章,我已不似第一次看到時那般的氣憤無奈,因為和數年前這篇文章被更改作者名,刊載在上海某些報章雜誌相較,在網路上,我只不過是被“孤隱其名”罷了。在心平氣和的接受自己再度成了“無名氏”作家的同時,也讓我萌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大家會如此喜愛這篇文章呢?”我琢磨了半天得到的結論是:因為它鼓勵了許多已無夢或不敢夢,更不知道如何去圓夢的現代人,只要堅持有心有夢,就能有踏著夢想階梯圓夢的一天。
這篇文章是記錄我20多年前去新疆時,於旅途中所遇見的幾位外國老人旅者。第一位與我相遇的,是位日本妇人洋子。年齡看起來應該有六十歲上下的她,隻身一人以搭乘長途巴士或火車的方式,花了三个多月的時間走丝路。而更让人吃惊的是,為了想易於隻身一人行走,及與沿途民眾做良好溝通,她還先去沈阳读了一年的汉语,然后从沈阳坐火车到北京,再從北京坐火车来到新疆。
當時“才”37歲的我,看到這比我大上二十來歲的她,到了“这把年纪”了(真是时光如太空梭,我现在也到了“這把年纪”了
),还用这种“阿信”型的旅行方式,未免太--- 吃苦了吧?
面对我的讶然,她却微笑的回应:“怎么說是吃苦呢?走丝路是我在年轻时就存在的梦想,我是在享受那一步步圆梦的幸福啊!“
後來在天山的哈萨克人牧场上,又遇见了位发须尽白,活似卡片上圣诞老公公,只会用国语说“谢谢、多少钱?你好漂亮,你是我太太。”,独自旅行的美国老先生。有人问他贵庚?他顽皮的反问道:“你问的是我的头发还是我的心呢?如果你问的是心的话,他只有十八岁。”接著又在乌鲁木齐机场,
遇见一位七十多岁
,只会用普通話讲”谢谢“,老得像只弓背虾的澳州退休女医师,她独自来新疆旅行的原因,只是为了想一圓年輕時夢想,能親眼一睹传说中”美得像天使蓝眼睛“的天池。
相隔不久又從报纸上得知,有三十四位平均年龄六十三岁的法国老年男女,驾着十七辆房车,从法国出发横越欧亚大陆十多个国家,从新疆进入,展开为期九十天的丝绸之路环游中国的壮举。当一位鬚髮如雪老人,把T恤一脫光着膀子钻进车底去修车时,一位年轻人问蹲在車旁遞工具的老太太:”你們年纪这么大了,应该留在家里享福,干嘛还要这么受苦?“,老太太笑嘻嘻的回答道:”我們现在就是在‘享’十八岁时‘想‘得的福啊!“這些老人的話是多麼具有令人深思的智慧;又有多少人能如這群外國老人般,即便年歲早已距離愛做夢的十八歲已遠,卻依然能擁有那敢於夢想十八歲的心,和去實踐夢想的毅力與體力。
夢想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與其將心力放在擬訂未來願景計畫上,讓夢流於空想,不如在今日就踏出那圓夢的第一步。因為今日踏出的那一步,就是替夢想起了個開端,讓明天能繼續走下去,更是打下了築夢的奠基。也許我們手中所提的那盞夢想之燈,只能照明眼前一小片的地,但當我們往前挪移,那亮光就會隨之往前移動,照亮指示出我們夢想美麗的前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