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动手学好自然科学

(2008-01-24 10:57:48)
标签:

育儿

 郜妈爱说笑

新婚丈夫看到妻子,站在洗衣机前着急的翻看食谱。

「亲爱的,你在找那道菜的做法吗?」

「不是,我在找『换洗衣服要怎么煮干净』。」

 

郜妈侃一侃

 

看到小学附近的小商店在贩售一盒盒,配置着几片桑叶与黑米线般的「蚕宝宝」,我知道那一定又是小学老师在布置「自然学习课」了。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台湾小学的自然课除了增添「化学研究实验」课程外,还多了样最后往往变成「爸爸妈妈功课」的「生物观察」课业。

这些课业的内容有养蚕宝宝、蚯蚓、绿豆芽…总之可以观察到生命转变的生物。

 

孩子通常都会兴致勃勃的接下如此「好玩」的功课,但三分钟热度过后,往往这项功课就成了父母的「重担」。

像我一位住在「水泥丛林」的朋友,就曾三更半夜开车进山里,去帮儿子挖第二天要带去学校做「生物观察」的蚯蚓。

 

养蚕宝宝更是许多家长的梦魅,因为要将那黑米线般的小蚕娃娃,培育成手指粗的蚕妈妈,要耗去的桑叶可不少。

那些蚕宝宝可会吃了,白天晚上都不住嘴沙沙沙的嚼个不停,那些桑叶都得是鲜嫩的,需把叶上的水珠给小心擦拭去,否则蚕宝宝吃了会拉肚子死掉的;吃得多自然拉德也多,所以还得不时替牠们打扫居处…总之如此需耐心之外还是耐心的工作,一般孩子那有那恒心。

 

因此最后往往会看见爸爸妈妈们为了「养孩子要养的蚕宝宝」,贼头贼脑的去攀摘陌生人家的桑叶动手学好自然科学;小心翼翼的喂养蚕宝宝,以免万一蚕宝宝「寿未终就就寝」了,孩子会大声哭闹:「讨厌妈妈,把『我的』蚕宝宝给养死了!」动手学好自然科学;还得替蚕宝宝做成长纪录,否则这项课业就拿不着高分;好不容易蚕宝宝结茧、孵化成娥,生下了一粒粒打碎的黑芝麻般的小卵,卵孵出了小蚕宝宝,这项「家庭作业」才算可以让孩子带到学校交差。动手学好自然科学

 

课业交差后的当天,小蚕宝宝又被小朋友捧回家来,然后一扔在玄关、客厅桌上或书桌上,「要不要小蚕宝宝继续活下去」的这烫手山芋,继续扔给了父母。

我姐姐的公公,就为了替孙子拾这烂摊子,把一个房间变成了「蚕宝宝生养抚育所」,我们亲友们都收过这个「抚育所」出产的蚕丝商品-扇子、斗笠等。

 

记忆中,我好像没有如此「打拼」的为两个孩子做过「生物观察」作业。

这大概跟我在孩子心目中「建立」-粗手笨脚少根筋的形象有关。

他们除非有心找死想挨老师责骂。

「还是自己做比较保险」是两个孩子共同的想法,尤其是女儿。

因为我可是有前科在身的-

某天我在闲闲看了会她在做「缝娃娃」作业时,居然瞧出了兴味,她在挨不过我苦苦请求下,交了一只娃娃手给我缝。

结果当我得意的将成品交给女儿时,她气得差点没去撞墙-动手学好自然科学

我居然把正面给缝成反面,还因为「已经过完瘾」了,而抵死不肯将这「不良品」给拆回原来的「材料」!

 

比我还要「只有三分钟热度」、更「天兵」(常在状况之外之意)的丈夫就更别说了,儿女就在「娘不能靠、爹更不可靠」如同「孤儿」的情况下,所有需「动手、动脑」做的课业都得去「自作自受」。

女儿在需要「动手做实验」的生物和化学这两科目上,成绩一直表现优秀;儿子需要「动手做」的工艺作品,更是经常被老师拿去参赛,数学和物理则一直是他的强项。

这些呱呱叫的能力,应该不可能跟我们这两个「不才」的父母有关。因为丈夫和我一学文一学商,按理不会「遗传」给兄妹俩什么「好基因」。

一直以为这大概就是台语所谓的「歹竹出好笋」,上辈子烧了高香吧?

 

直到去参访在上海少儿宫举办的一个亲子活动,才总算悟出了一点儿「天机」。

在这些热闹滚滚的活动中,有一些是强调「亲子共做」,结果往往活动进行不到十分钟,这些「共做」就成了「独干」,只见约有百分之八十的父母在很努力的去完成作品,孩子早就因为「不好玩」,而站在一旁催促着父母:

「快一点弄完啦!」

原来,父母正在努力替孩子修改「不合他们心意」的成品,难怪孩子会觉得「没趣」。

同行的一位上海老师不无感慨的说:

「在大陆学校里,能让孩子『动手』的课本来就不多,好不容易有这么一堂能让孩子动动手的,爸妈们却又抢着去替子女『代劳』,难怪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都差得很。」

虽然在台湾,学校安排有不少「动手做」的课程,但台湾孩子却并没有因此变得「双手万能」,原因也就是出在-

「牛牵到哪里还是牛」,台湾的爸妈们也都「很爱做」!

 

郜妈老实招

就耍赖承认自己愚笨,不去「督导」孩子照着「聪明办法」学习,让孩子接受「没人靠只有靠自己」的事实后,他们自会琢磨出一套聪明学习的「脑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