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与塞伦盖蒂
(2018-12-30 13:12:54)2018年春节,我一个人在塞伦盖蒂,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就把自己关在房间读《全宋词》,又读名家解读,特别是叶嘉莹先生的书。我觉得,在各种文艺表达形式中,词最能体现非洲的魅力。叶先生在张惠言、王国维等人对词的美感特质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优秀的词作具有“弱德之美”这一概念,即“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这种美就是弱德之美。我便从各种词人想到了克利斯朵夫,又联想到草原的动物们,弱德之美可以说也存在于动物身上。我意识到,角马、狮子、猎豹等动物们在生存的重压下,同样在默默地承受,在艰难困苦之中,不放弃,不妥协,表现出一种倔强的美。
就角马迁徙来说吧。角马是草原上绝对的弱势群体,但它们意念坚强而执着。角马们横渡格卢米提河和马拉河时,明知前方危机四伏,依然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跃入水中。尤其在入水的一刹那,每一只角马在漫天的尘土中腾空数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接着水花飞溅,带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迸发出一股悲壮的抗争之美。
猎豹的弱德之美则更加动人心魄。《猎豹的眼泪》一书(史蒂芬 奥布莱恩著),详细解释了猎豹的生存困境。母猎豹为了全家的温饱辛勤备至、忍辱负重,那两条泪痕就好像一曲悲歌的注脚。每当母猎豹蹲在尖锥形的土堆上,翘首期盼,身体扭曲成夸张的S型,配合那独特的优雅气质,真给人莫大的美感。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吸引异性的目光,她是为了尽快发现猎物,同时观看四周是否有天敌,这就是在压力下呈现出的弱德之美。
狮子虽然是草原上最强大的动物,但生存却殊为不易,每年有75%的小狮子活不过一岁,雄狮的死亡率更高。年轻的雄狮离开狮群,浪迹天涯,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它们不可能坐享其成,每一点儿利益都得拿命相搏。残酷的流浪岁月淘汰了大部分年轻雄狮,幸运存活下来的不仅需要足够强悍,还必须具备顽强意志力和开朗的心态,才能在强手如林的草原上打拼出一片自己的领地。每当我看到一只雄狮,独立在荒原之中的巨石上时,眼光坚毅,鬃毛飘扬,倪傲四野,我就能体会到他所经历的各种血与火的考验。
我并不是机械地在宋词中寻找对应物,事实上也不可能,词里的山水鸟兽,更多的是一种心境,即便真有“双燕归来细雨中”,我也许能够拍下这样的场景,但我表现不出那种境界。我沉醉于词的婉转幽深、余味绵长。塞伦盖蒂固然苍茫博大,实则自有情调和韵味。我经常把车开到草原深处,隔绝了所有游客,手机信号降到零,我拿着一本书阅读,饿了吃点零食,困了就把书盖在脸上睡觉,斜风细雨,白云苍狗,我似乎触摸到草原的脉动,身心在天地赐予的一种无言大美中融化,犹如一杯醇酒灌入五脏六腑,每一个细胞都被熨烫得恰到好处。久之,虫鱼鸟兽,林峦叠嶂,均可与之对话,“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夜里躺在马拉河边的帐篷内,闭上眼睛,静听河水汩汩,凌波翠陌,烟柳南浦,我真是乐不思蜀。大草原并不仅仅是狂野的,她富于深情,含蓄灵动的,好像一座蕴含了无数宝藏的深山,值得我用一生去挖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