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途(2)。白色荒原

标签:
九月 |
分类: 挪威 |
当这片庞大的荒原向我们慢慢,慢慢一点点展开时,
我能说我其实早已见过了吗?
这片荒原名叫瓦德莱斯(Valdresflye)。
这只是它众多面容中的其中一样,它还拥有更加不同的样貌,会慢慢依次展现。
因为海拔的缘故,随着高度的增加,沿路的风景也开始改变。
当车在大雾弥漫中,终于进入了安然铺盖着白雪的荒原时,
突然喘不上气来。。。。。
我不知是因为车上放的音乐,还是别的什么——那时,听了一路的《1492》正放到温柔,舒缓的那段。
眼泪突然涌出来。。。。。。
我能说,我其实早已见过了它们吗?
LL从没有在现在这个季节深入过这里。
来前,他反复询问,我是真的确定要在这个时候来看荒原?
他提醒我,因为海拔的缘故,那里该是铺满白雪了——别说看不到很多颜色,而且还会很冷。
并且天气预报也不算太乐观,有可能那天我们会看不到阳光。
只是坚持,嗬嗬笑着。
说不出原因,就是想要去。
我们其实是在雨天中出发的。
一路都不算晴朗,近四小时的车程(其实用的时间更长,因为我常要求停车去拍沿路的各样风景),周围的天气多是阴沉的。
即便这样的坏天气也没有影响到我,随着《1492》(电影《1492》的原声音乐碟 Conquest Of Paradise
)的旋律哼唱了一路。
这张碟片放出的音乐节奏,这天奇异地和行程中的一切都如此合拍。
近下午时,开始有光线。
我们也开始深入到这片荒原的更深之地。
这些颜色我无法描摹,它们远远比我的相机所能记录的丰美万分。
这一切,如此生动而美貌。
这片荒原缓缓张开臂膀,
向我们安静地袒露和展开它各样的秘密和心事。
惟有屏住呼吸,静默感恩。
晓颐说她现在居住之地(加拿大北部)的原住民因纽特人也是这样来设定路标的。
因纽特人叫“Inuksuk”。
看到这样的石堆,会格外感到生命的意义。
在新疆时,但凡宽阔,人烟稀少之地就常常可以看到这个。
别的文字我不知怎么说,藏区叫玛尼堆。
在我的梦境里——现在开始说以前所做的那个梦。
梦里我是来到某个雪山顶上。梦里有光线穿透,而我仿佛坐着的。
那种感受很奇特,因为梦里可以感受到某种极致的孤独但却仿佛并不悲伤,安静的仿佛前尘旧事。。。。。。是冷的,但又仿佛是暖的。
醒了后,不知为什么如此断定,日后我一定会来到这处地方。
那时的我差不多21,2岁,在山东曲阜画画。
还记得醒来后当天就讲给了当时身边的朋友,那个四川成都的姑娘断然确定:“是阿尔卑斯山。”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认定是这个地区,但好像那时她就已有某种确定我将来终会要去远方。
而她也在几年之后,去了美国。
那是个极其敏感的女孩子,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她说家里如果拌馅不知咸淡,交给她闻一闻,就可以知道盐是否合适了——这个我一直都视为奇技,因为后来我再没见过谁可以这样。
我们早已断了联系,不知道她的日后是否还在画画,当时的她好爱绘画——她的那种热爱,现在回忆起来,还会觉得有些动人,因为真切。
那天我们边说边听着音乐,到现在都记得那只曲子是《Deep Memory》。
这也使得日后一旦听到这只音乐,就马上可以感受到那片雪山的氛围,却也一样再也难以对人言讲。
停留时,遇见几个西班牙人。
广大荒原,鲜少人迹,看到了会感到亲切。
彼此友好地互相帮对方拍合影,温言微笑间,都很快乐。
要离开时,正看到这两朵云。
到了现在我已开始疑惑,究竟是我的梦境让我和这一切有了命定的重逢,还是这一切不过是尊从了我自己内心的指引?
或者,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我在这个季节里看到了如此美好的风景,身旁有最暖,令我心安微笑的陪伴。
这已是足够。
足够让我站在这荒原的山坡上,用尽力气高唱着《1492》里 Conquest Of Paradise 的旋律。
一遍又一遍。
后记:出行这天,26号。是欧洲夏令时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