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哥拉巴园长崎蛋糕蝴蝶夫人福砂屋旅游 |
分类: 行走江湖 |

写长崎游记怎能不写哥拉巴园和长崎蛋糕蛋糕呢?这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地名,一个是食物,并非一类,但它俩都体现出西洋外来文化在长崎的影响。
哥拉巴园是到长崎旅行必到的游览地之一,这儿就像处露天开放的展馆,通过西洋建筑展示着长崎独特的历史。由于位处山丘,还能够尽享长崎港湾美景。充满着西洋风情的哥拉巴公园内有日本最古老的木造洋馆--哥拉巴宅邸,日本最早的正式的西餐厅--旧自有亭等9栋西洋风建筑,有3栋已被日本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另外6栋明治时代的建筑可以让人了解长崎居留地时代的轨迹。
说起哥拉巴园必须要提到《蝴蝶夫人》,这部浪漫凄美的抒情悲剧灵感和背景取材于长崎哥拉巴园,所以哥拉巴园又被称为蝴蝶夫人故居。《蝴蝶夫人》讲述了名叫“蝴蝶”的日本艺伎与美国军官的爱情故事。年轻的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在日本驻守期间迎娶了貌美纯洁的艺伎蝴蝶。平克尔顿奉调回国,蝴蝶夫人带着孩子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三年后,两人再次相遇,军官却带着新婚妻子,伤心欲绝的蝴蝶夫人以自杀结束了人生。《蝴蝶夫人》成为永恒的经典,哥拉巴园里的爱情故事被代代歌唱。


从长崎出岛乘坐5路有轨电车至“大浦教堂下”站,下车后步行5分钟即到。入口正在大浦天主教堂旁边。也可以坐到总站,乘坐电梯上去。


电车上遇到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忍不住要给她拍张照片。她的妈妈穿着棉服,小姑娘光着双腿。日本人还真的是从小就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呢,听我一位在日本工作很久的台湾朋友说,她的一位日本男同事小学毕业时获得过一个奖状,是奖励给他小学六年每天都穿短裤上学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短裤...

哥拉巴园虽然是建在山上,却完全不费力气就可以上山,每到一个坡道都会有平稳的代步电梯。我们要从山脚坐电梯上去,如果你身体好的话,旁边也有楼梯可以走上去。
到达山顶,俯瞰长崎,白天的长崎和我在稻佐山上看到的夜晚中的长崎,感觉不同,眺望不远处的海港和远处的山,平静美好。

到达哥拉巴园,在门口看到一张附近的景观导引图。可以玩的地方还挺多的。哥拉巴园门票: 600日元,开放时间:
每天8:00至18:00(黄金周期间、7月15日至10月9日延长至21:30;12月22-24日延长至20:00)
日本在 1858
年,美国培里黑船来袭后,各国相继来航,强迫幕府开国通商,锁国被打破,幕府与英国和美国签署了友好通商条约。1859
年在长崎、横滨、函馆三港口开放通商,进入了可以和外国进行自由贸易的时代。为了便于外国商人在长崎居住和从事商业活动,幕府开始着手填海造路等扩大陆地面积的工程,在东山手、南山手、大浦、小曾根、下松、梅崎、新地、出岛等地区形成了外国人居留地。从此,大约经历了40多年,1899年废除外国人居留地,外国人可以在日本各地自由居住,长崎港作为新时代的自由贸易港繁荣发展。西式的教堂、教会、使领馆、外国人住宅,散落在长崎街头。现在,走在长崎的街道上,仍能发现许多房子留有鲜明的西式风格。
1970年随着市内西式建筑的减少,为了实施保护西式建筑工程,开始平整哥拉巴故居所在地南山手的山岗,并将市内的西式建筑物移筑在一起,由此诞生了哥拉巴园,1974年哥拉巴园正式开园。

搭乘电扶梯上山,一入园就是园内最高处的建筑--船坞宿舍旧址。这里原本是三菱的船员宿舍,
里面展示着日本船运的历史。船坞宿舍旧址是当年船舶因维修被送入造船厂时船员们住宿的地方。这栋建于1896年的房子,是哥拉巴公园里制高点,爬上二楼能俯瞰整个公园和长崎。

船坞宿舍带有明显的西洋建筑风格,上下阳台靠8根柱子支撑。可它原来并不是建在这里,而是从原址迁到哥拉巴园的。



↑ 旧自由亭
哥拉巴园里有个不算起眼的二层小白楼,但是几乎每位从此路过的人都会给它拍张照片,它是日本的第一家西餐厅,被称为旧自由亭。
其实这座小白楼最开始不建在这里也不叫“自由亭”......
日本第一家西洋料理餐厅「良林亭」是在长崎市区伊良林(いらばやし)の神社前,1863年开业。主厨草野丈吉先生和荷兰人修业之后所开的餐厅,后来同年改名为“自游亭”,1865年改名为“自由亭”。
当时非常受欢迎,是长崎三大西洋料理店(小岛郷福屋、西浜町清洋亭)之一,还接待过许多高官和各国宾客。后来1886年(明治19年)草野丈吉去世,自由亭歇业,建于
1879
年的自由亭建筑被长崎地方裁判所买下作为検事正官舎使用。1973年(昭和48年)捐给了长崎市,1974年搬到了哥拉巴园来。现在的旧自由亭不卖料理,改成了咖啡馆。

被绿植和鲜花环绕的这座宅邸就是整个公园的核心景点——哥拉巴宅邸。是当年商人哥拉巴生活工作的地方,也是日本最古老的木质洋房。

1859 年苏格兰商人哥拉巴来到长崎经商,哥拉巴故居建于1863年,是日本最古老的木造西式建筑。故居不设正门,整个宅邸俯瞰是一片三叶草的形状,有幸运、幸福的含义。

托马斯布莱克?哥拉巴(Thomas Blake Glover,
1838~1911)从遥远的苏格兰来长崎经商。在南山手的山岗上建造了家园,
他在幕末时期以武器商人活跃,暗中帮助坂本龙马等幕末志士,并资助伊藤博文留学英国,在日本商业铁路开始前就开始了蒸汽机关车的试行,明治维新后还是留在日本,经营造船,采炭,制茶的贸易,对于日本近代化非常有贡献。因此,哥拉巴园官网写着,这里可说是「近代日本発祥の地
长崎グラバー园」。

听说哥拉巴虽然性格豪爽,又不失情感的细腻。对妻子慈露,儿子仓场富三郎,充满了无尽爱意。给佣人孩子送生日礼物的事情,他竟然也记得清楚。故居内的墙上,现在还挂着哥拉巴和慈露的照片。房间的摆设都和当初一样,仿佛哥拉巴未曾离去。
哥拉巴在长崎设立了商会,并通过造船、采矿、制茶等商贸活动,为日本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哥拉巴也是“日本酿酒公司”之父。故居温室里的石狮子就是当年商标上麒麟的原型,而麒麟的胡须就是以哥拉巴之须为模特设计的。

整个建筑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有多个入口和长长的回廊,这里是室内花房,奇花异草仍旧茁壮生长着。

普契尼雕像旁边是一尊青铜色的日本女人和小孩的雕像,她是日本女高音三浦环,她曾经出演过歌剧《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是改编自美国作家 John Luther
Long
的同名小说。Long的妹妹去过长崎东山手当教师,也许是Long是听了妹妹的一些事情再加以创作写出了这部作品。据说这个故事的原型就生活在哥拉巴园里。





这些西洋建筑包括英国实业家罗伯特·奈路·华克的故居、建于1883年长崎地方法院长官宿舍、建于明治初期的林格故居。有些建筑并不是完全的西式,也带有沿房顶延伸出的日式屋檐,可以看出这些外国人对日本风格的喜好。
↑ 旧奥尔特宅邸外貌
宅邸内的样子,这里的主人一定很会享受生活。

↑ 日本第一条柏油路,短短一段也成就了历史。
哥拉巴园内的长崎传统艺能馆,展有献纳给长崎庙会活动“长崎宫日节”表演舞龙的白龙和表龙,以及为各个街区的献纳舞带队的名为“伞鉾”的豪华饰品。
有时间的话可以坐下来观看一下“长崎宫日节”的视频,很有气氛呢。


献纳舞队用的各式“伞鉾”饰品。

离开哥拉巴园的时候正好是夕阳西下时,刚才还有些阴天呢,此时就放晴了,橙色的夕阳洒在街上。

↑ 看,港口里的船。

↑ 大浦天主堂
在哥拉巴园附近的大浦天主堂是长崎著名的天主教堂,是日本最为古老的木构造哥特式教会建筑。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教堂内有140年历史的法国制彩色玻璃,增添了不少梦幻气氛。





我饿了,买了一份长崎的特色小吃--角煮,类似于肉夹馍。和我在台湾吃过的刈包几乎一样,发面的荷叶饼中间夹着一整块红烧的五花肉,吃起来非常过瘾!只不过在台湾还会在面饼里面夹一点酸菜、花生粉、香菜。长崎的角煮是简化的刈包。刈包的发源自福州,角煮必定是中国人带到长崎的。

↑ 绘本美术馆



在众多摊位和商铺中,有一家卖长崎蛋糕的店很夺人眼球。他在门口做了一个萌萌的“长崎蛋糕神社”。
关于长崎蛋糕:十七世纪,葡萄牙的传教士和商人远渡重洋来到长崎,他们带来的东西,例如玻璃、烟草、面包等等对当地人来说都是新奇的玩意儿,为了建立彼此的友谊,这些外地人想了一些办法来讨好当地人,传教士对贵族分送葡萄酒、对平民分送甜点,希望借此传播基督教。商人更是大量制造糕点在街头分送民众。当时,一种砂糖、鸡蛋、面粉做成的糕点大受欢迎,日本人问Castella王国传来的甜点。结果日本人就误将Castella当作甜点的名字流传下来,这就是Castella的由来。Castella是葡萄牙语,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在日本长崎发展起来,也就是长崎蛋糕。



↑ 福砂屋本店
最好的长崎蛋糕是“福砂屋”的,福砂屋的蛋糕比其他品牌的长崎蛋糕都贵一些。听我的长崎朋友说,他吃过那么多家长崎蛋糕最好吃的还是福砂屋,湿度和松软度对最好。我个人觉得作为一名不常去的外国游客,要吃就吃最好的,而且这蛋糕贵能贵到哪去,还是吃好的吧。如果买回去送人可以酌情考虑其他家的,呵呵。
现在的福砂屋已经传到了第16代传人,在长崎福砂屋有很多家店,最老的一家本店在丸山花街里面。



福砂屋的长崎蛋糕主要原料以小麦粉、鸡蛋、糖稀、砂糖为主。特点是粗糖都沉降于蛋糕底部。因为长崎是昔日获取砂糖的口岸,所以这一特点也成为长崎独有。听说福砂屋的蛋糕到现在依然沿用最传统的做法,用手打发鸡蛋。


后一篇:【冰花蛋皮锅贴】剩熟食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