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再次引发中国人对“洋垃圾”问题的关注,据悉,英国每年上千万吨垃圾运往亚洲填埋,其中至少200万吨进入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巨大隐患。去年11月,就有英国媒体爆料“由于被中国拒绝,几百吨生活垃圾正在被运往它们的老家——英国”;同期中国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将生态环境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高度,今年2月开始,中国海关系统展开持续10个月、严打“洋垃圾”的“绿篱”专项行动。除此之外,欲建“美丽中国”,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http://s6/mw690/4dd73283gd9ea4da10dd5&690
有数据显示,1997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刚上台时,英国运往中国的洋垃圾只有1.2万吨,2005年英国运往中国的垃圾数量狂涨了158倍,达到了惊人的190万吨。而2005年中英贸易额才160亿英镑,2012年中英货物贸易已达631亿美元,这也暗示,当前英国每年1200万吨“出口垃圾”中输往中国的可能远不止200万吨。事实上,早在2006年,英国天空电视台在中国广东省“洋垃圾村”联滘村的采访报道,就曾引发全世界震惊。当时,这一背离英国人“环保至上”理念、破坏英国政府“绿色信誉”的行为,曾遭致环保人士质询。但时任英国环境大臣布拉德肖却宣称,从中国运货到英国的货船,如不捎带一船垃圾回去,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其他的发达国家也不含糊。美国产生的电子垃圾,80%运往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自2000年至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垃圾废品交易额从最初的7.4亿美元飙升到115.4亿美元,2011年占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1.1%。回顾历史还有一些典型例子,如1993年韩国曾经有7家公司以“其他燃料油”名义,将1228吨的污水、腐蚀性液体等化工废料运到南京,1995年日本曾以回收塑料的名义将46吨废弃农用膜运到上海,同年,还有来自德国的678吨“回收塑料”,打开一看,全是食品袋、饭盒、饮料瓶之类......
“洋垃圾”大肆入侵中国,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还是以英国方面为例,垃圾处理的承包商们一边领着英国政府发的高额津贴,一边把这些垃圾装变成“出口物资”卖给中国的进口商,该产业链过去十年翻了一番。中国商人进口“洋垃圾”成本极低,垃圾入境后经过简单分拣,一部分重新流入市场、获得巨额利润,其他的则简单焚烧、倾倒或填埋,造成巨大环境成本,并损害居民健康。长期以来,标榜“环保主义”和“人道、人权”的英国等西方国家,为减轻自身的环境治理负担,一直漠视着大量垃圾输入发展中国家导致的生态和人道灾难,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发展需要、经济层次较低和意识不足,被动的承受着这种“生态殖民主义”。
“洋垃圾”在中国为何有市场?在河北顺平、满城、清苑、望都四县交界10公里范围内,有一个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的庞大产业链,而这里的“原材料”则据说来自天津滨海新区诸多的“洋塑料货场”。这里方圆约十公里的十几个村庄,已经成为了村村冒烟,污水横流的洋垃圾集散地。除了“工厂”林立,村民的主业已经不再是种地了,家家户户在搞塑料回收。“一亩地辛苦一年,种得好能剩下两三百元,分拣一天塑料就有50元到80元收入,一个月就能剩下2000多元,能买多少粮食啊。”一位村民表示。与此同时,村民们不再能找到能喝的水,空气中每天弥漫着塑料焚烧的刺鼻气味,村里得癌症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全国还存在多少个这样的“产业集聚区”和“洋塑料港口”,数字可能触目惊心。
视线再回到内陆的湖南长沙。2010年、2011年两度被工商部门收缴大批“洋垃圾”后,潜伏在长沙明月商贸城的洋垃圾服装交易市场,日前再度“悄然”营业。除了一些外贸店来拿货,市区的一些小服装店也到这里进货。据媒体报道,这些衣服的货源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走私,另一个是香港有专门的公司从国外进货,再通过海运或陆路转运到内地。取得货源后,各级中间商开始对服装进行分销,卖到全国各地。各地批发商再卖给外贸店,外贸店经过清洗、熨烫整理,洋垃圾摇身一变成了外贸”时髦货”或冠以”尾货”的美名。
我们提倡“变废为宝”,但这种大规模、产业化、不受监管的“洋垃圾”畸形产业,不仅货物本身存在健康问题和安全隐患,还导致大量垃圾进入中国,且处理极其随意,造成环境污染、损害中国人健康,贻害子孙后代。对此,有关部门必须对此类不法行为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加快相关法律研究和制定,提高其违法成本,最好常态化和持久战准备,更要标本兼治处理。对村民们更要教育和疏导结合,比起这些短期经济利益,山清水秀、身体健康更加重要,当然有关部门也必须让村民们有其他生计收入,鼓励健康、积极的新产业链形成。
从拒绝“洋垃圾”开始,要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洋垃圾”在中国备受欢迎,这跟中国当前处于全球产业链最低端一样,中国一直以低廉的人工成本、环境和资源牺牲为代价,生产廉价产品供西方消费,换回“一文不值”的美元。唯GDP、税收、招商引资论,让很多地方丝毫不顾及一些建设和招商项目导致的巨大环境破坏。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人民却感受不到食品安全、环境友好、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
建设“美丽中国”,国家必须引导每个国人,一道建设一个“增长惠及每个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人民感受到幸福”的和谐中国。中国要从“世界工厂”真正转变为“世界创新工厂”,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提高,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地位。富裕起来的中国还将成为“世界市场”,内需和服务业的崛起将给中国带来不同的增长路径。中国还可以通过对外投资、与其他处于工业化起点的发展中国家“国际产业分工”,转嫁企业生产的生态成本。建设“美丽中国”,更要从每个人做起,低碳生活、文明消费、节约资源......(来源:财讯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