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裔女研究员售病原体有何秘密?

(2013-04-08 18:40:32)
标签:

华裔

女研究院

病原体

通缉

杂谈

分类: 品味生活

    华商报刊发了一篇来自外媒的报道,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华裔女研究员余伟玲(Wei Ling Yu,音译)因伙同同事,向亚洲非法携带并试图出售病原体遭加拿大通缉。据称,该病原体为活的布鲁氏菌(brucella bacteria),可感染人畜,具有高度传染性。人民网、新华网今天均转载了这一报道,成为国内网络热词新闻之一。

 

    余伟玲涉案发生在两年前,上周三才被加拿大皇家骑警曝光。2011年3月,加警方开始调查尼尔森及其科学助理余伟玲,他们涉嫌寻找可能的经济间谍活动。经调查,2012年10月,皇家骑警和渥太华警方在尼尔森前往渥太华机场途中拦截他,并截获17瓶布鲁氏菌病原体。目前余伟玲在中国,加警方已发出通缉令。

 

    布鲁氏菌会感染牲口,特别是牛,也会感染人类。人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出现长时间流感症状或引发慢性疾病,感染者大汗﹑肌肉酸痛。据报道,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军在发展生化武器时最先使用布鲁氏菌,布鲁氏菌也是美军成功研发的第一个细菌战武器。后来停用,因为他们发现这种细菌不是有用的武器。

 

    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了解专业和内情。但是,我们不得不问:病原体有什么商业用途?尼尔森和余伟玲为何要将活的布鲁氏病毒偷运去中国?目前中国有多大的病原体产业?哪个单位可能购买这些病原体?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中国有哪个机构监管这个行业?为何国内公众几乎一无所知?等等。

 

    我们注意到,2011年3月24日,国内的《新快报》曾有一则题为《“未知病毒”笼罩病患者 卫生部启动六省市调查”》的报道,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殊“病人”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人员在一家小旅馆面谈了三个小时。这些“病人”曾怀疑自己感染艾滋,多次检测HIV结果却都显示阴性;进而,又认为自己感染了一种“未知病毒”,但临床报告却显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因为对疾病的恐惧、对亲朋的愧疚、对未来的绝望,活得痛不欲生。

 

    一位病人这样描述自己的痛苦:一处疼痛还没消失,另一处又出现,有淋巴的地方都会疼;两个月里体重降了6公斤,“胳膊、胸部和后背的肌肉好像慢慢溶解了一样”。

 

    报道称,在CDC以及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的推动下,59名病友的血样已经运输出境,美方实验室正着手准备开展检测。钟南山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也对这种病例表示了关注。

 

    实际上,这个“未知病毒”感染群体一直断断续续被多家媒体报道。2009年10月14日《南方都市报》以《活在“未知病毒”阴影下》为题,报道了这一群体。2010年1月11日前后,《新民晚报》、《武汉晚报》、《文汇报》等媒体,都报道了59名招募“患者”进京事件,将这一群体划入“恐艾症”并提出“不排除少数人感染了未知病毒”。

 

    又过去了两年,中国有关部门有没有弄清“未知病毒”真相?为何给“美方实验室”检测,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或者世卫组织没有进行检测吗?这件事有没有可能是其他国家的什么邪恶目的?都令人疑窦丛生。

 

    目前正处于H7N9禽流感爆发期,在微博上惹众怒的戴旭说了一句:对于最近风靡的禽流感,国家高层部门一定不要高调!否则,就会像2003年非典那样上当!当时M国为了打伊拉克,怕中国趁机采取其他行动,所以对中国使用了生物心理武器,中国举国乱作一团,正中M国下怀。现在,M国故伎重演。中国这次要吸取教训,从容应对即可——死不了几个,连中国车祸千分之一都不到。

 

    “生物心理武器”是戴旭发明的一个词,指使用一种可以引起心理恐慌的生物病毒,来引起巨大的公众恐慌,从而起到巨大的战略作用,并不以消灭很多生命为目标。

 

    对于戴旭的话,还真不能仅从气愤的角度去看。以戴旭的身份——大校军衔,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总归是知道一点普通人不知的内情。将他说的话与H7N9禽流感病毒、“未知病毒”联系起来,符合“生物心理武器”特征。实际上,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9年前就开始应对,H7N9新药帕拉米韦就是他们研发的。

 

    “生物心理武器”用不着公布真相,所以,余伟玲携带的布鲁氏菌是否与中国的“未知病毒”有关,老百姓只能靠猜,不干你的事,中国人只管赚钱就行。有道是,“要钱不要命”的活法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命没了,要钱何用?最坏的结果是,要的是老百姓的命,赚钱的是只有余伟玲才知道的另一拨人。(作者:财讯网-子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