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病自报发生率的时段共性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2009-02-22 15:57:29)
标签:

性病

社会调查

统计分析

杂谈

分类: 反击:艾滋病恐慌

《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

 

性病自报发生率的时段共性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潘绥铭  史梅 

 

一.数据来源

 

在最近20年的中国,性传播疾病(民间称性病)的感染率正在快速增长。

但是笔者不打算分析卫生部门所发布的大量的统计数字,因为它们都是来自哨点监测,也就是来自某些公立医院的门诊的报告病例数。它即不包括所有的公立医院,也不包括私人诊所,更不包括那些自己找药来治疗的病人,因此无法代表中国总人口的实际情况。

在笔者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于2000年和2006年分别两次进行了中国人的性关系与性行为的随机抽样调查,对象是全国成年总人口,2000年是2064岁;2006年是1861岁。2000年的有效样本是3825人,2006年是6010人。我们的随机抽样结果对于总体具有96%的代表性,(潘绥铭等,20042008)因此下面只谈我们的调查结果与化验结果。

我们询问了所有的被调查者,他们在自己的一生中,到目前为止,是不是有正规医院里的医生告诉过他们,说他们患上了某种性病。我们把对于这个提问的统计结果称为性病的自报发生率

2000年的调查中,调查完每一个人之后,我们都请他(她)留下一份尿样,集中送到一个权威的医院进行化验。有91.2%的被调查者(3426人)同意化验。这样获得的统计结果,我们叫做性病的化验发生率。显然,后一种统计的结果是确凿无疑的。

把自报发生率与化验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对照检验之后,我们发现两种统计数字的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arish2003)。也就是说,被调查者基本上没有说谎。因此在2006年的调查里面,我们就没有再次进行尿样化验,而是依据被调查者的自报发生率进行分析。

 

二.性病发生率的历史对照(20002006

 

 

三.作为一个历史时段的共性考察

 

四.男人性病的社会阶层分析:不合“常理”之处及其意义

 

1性病不是越年轻越多,风险最大的是30多岁的男人们。

2.性病也不是流动人口里最多,而是相反。

3.最高与最低文化程度的都少

4.性病是富贵病

 

五.女人的性病:婚内弱势地位的体现

 

 


 

本研究属于《研究与培训:促进艾滋病性病领域人文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的合作》课题,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R24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与北卡大学公共卫生系合作。中方课题组主要成员还有:黄盈盈、陈祥生、庄孔韶。

潘绥铭  男,1950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史梅 女,19768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例如《华商报》 20050611日报道: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985年,全国疾控部门统计的性病发病人数为0.58万;到2003年,这个数字已上升到75万。到200792日,《华声报》引述卫生部全国性病控制中心的资料指出,去年全国各地向中央上报的感染性病个案数字已达六百万人。

2。这方面最著名的的批评就是:景军,2005,《中国艾滋病监测状况评述》,《中国艾滋病性病》,第11卷第6期(总第63期),第446-448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