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调查中的目标与假设

(2008-09-13 20:41:37)
标签:

方法论

性社会学

中国性研究

杂谈

分类: 研究方法决定结果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对于性现象的社会调查成果,将来还会更多。但在充分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也不得不遗憾地指出:最常见的缺陷,并不是具体实施调查过程中的失误,也不是解释数据时的偏差,而是一种先天不足——缺乏清晰明确的调查目标,缺乏甚至根本没有相应的假设。

一、两种调查目标

调查目标是指你究竟想用所获得的数据来说明什么样的问题。确定调查目标实际上就是决定一下,自己是选择描述式调查还是选择探究式调查。

描述式调查就是要搞清楚,在特定人口中有多少人在做什么事。它的成果主要是以百分比来表现的发生率。这种调查是基础式工作,在中国是很急需的。但是它往往无法用数据来揭示某种性现象的相关因素,也就无法解释该现象的发生率为什么会是这样。

探究式调查则是要弄清楚某种性现象有哪些相关因素,相关程度又如何。它的主要成果不是简单发生率(百分比),而是各种形式的相关统计量,从χ2P值直到数学模型。探究式调查虽然仍然无法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它可以有更大的余地,用数据来分析和解释某种性现象的发生率,探明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当然,探究式调查可以包容描述式调查,但反过来却不可能。

一般来说,如果是急需讨论某个现实的性问题或社会热点,又不急于探求其成因与机制,那么运用描述式调查可以首先揭示真情实况,又简便易行,对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思考大有帮助。例如我们至今还不知道中国人口中有多少人投入过非婚性行为,结果关于试婚、婚外恋、卖淫嫖娼的各色文艺作品和道听途说,实际上在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如果要进行深入研究,就必须运用探究式调查。可惜有的调查者误以为这只是事后统计时的事,请专家就行了。其实两种调查的本质区别既不在于问深问浅,也不在于事后如何统计分析,而是在于两者必须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假设。下面以某次调查为例来加以说明。(潘绥铭:《北京高校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载《青年研究》1994年第5期)

二、界定假设

 

描述式调查所需要的是“界定假设”,就是明确规定自己所用的概念究竟包括什么又不包括什么。该调查把性行为界定为自我性行为、人际性行为和异性间性交往行为。接着又把自我性行为界定为:性唤起、性梦、性幻想和自我性刺激(俗称手淫)。然后再把这些词汇的确切意思单独印在一张“提示单”上,请回答者随时对照。同样,人际性行为(包括同性别之间)界定并说明为:接吻、性爱抚(刺激对方的性敏感部位)、性交(插入式)。异性间性交往行为则是:爱上异性(不论对方如何反应)、有亲密异性朋友但非恋人、私下约会过、有恋人。

作为假设,这样界定是否恰当,完全可以讨论,但是绝不可以没有这样一个假设过程。如果只是照搬流行的通俗词汇,又不加界定和解释,那么人们就根本无法知道,调查报告所说的百分之多少的“婚前性行为”,究竟包括不包括性爱抚;所说的“早恋”发生率里,又包括不包括有密友和私下约会等现象。

提出上述界定假设还是比较容易的,但仍然只是皮毛。界定假设的灵魂是:在你设计每一个具体提问之前或者当你设计完所有提问之后,必须通盘思考三个问题——1.每一项提问所获得的结果,能不能包含在你想查明的整个大问题之内。2.这些问题是否处于同一个深度或者结构层次上。3.是否已经足够全面,有没有遗漏。这里的关键并不是你认为该取舍哪一个提问,而是必须有过这样一个通盘思考的过程,否则就等于没有提出界定假设。

经过对第一点的通盘思考,该调查所定义的“人际性行为”,把性骚扰、同性恋倾向、思念异性时的性反应等等也包括进来。反之,人们很关注的未婚先孕、恋爱结果、是否影响学业等等则被排除出去。尽管这些题目都很诱人,但都无法纳入性行为之中。在第二点上,该调查的所有提问都定位在具体行为的初始年龄和目前频率上,因此不厌其烦地在问完每一种行为后都追问这两项。但是调查者又不打算询问“对方”的情况(因为极易失真),因此任何行为都不问是跟什么样的人发生的,尽管这类题目更诱人。在第三点上,调查者在设计时很满意,但成果出来却发觉缺少了“变相的性宣泄”这个重要内容。所以说,调查是一门总会遗憾的工作。

如果缺乏界定假设,那么描述式调查就只能杂乱地罗列一些甚至毫不相干的现象,使别人无法明白调查者究竟想揭示哪一方面的问题,更无法对该问题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例如有的性观念调查把婚姻观、择偶标准也包括进去,有的性行为调查却去问是否看过《红楼梦》,还有的大规模调查干脆只叫“性调查”,无所不包。这并不是说不应该问这些情况,而是说调查者显然并没有想过:为什么要问而且只问这些情况?自己的道理何在?相当多的调查者是在“凑题”,想起什么就写上什么,根本不知道还应该提出界定假设。所以许多外行人都喜欢标榜自己在实施调查中多么辛苦多么勇闯禁区,设计问卷倒好像是天下第一容易,是人就会。这种调查不但事倍功半,而且其零乱的发生率数据有时反而搅乱了读者的思维,与调查的初衷相悖。

三、相关假设

 

任何探究式调查,哪怕是从描述式调查发展而来的,都必须有一个“相关假设”。它的要点是:首先确定自己的目标指标,即自己准备加以分析的那种性现象(可以有几个);然后确定解释指标,就是假设一下哪些现象可能会对目标指标产生影响,尽量全面地列入调查。

以上述调查为例,目标指标一是到目前为止的人际性行为的累计情况,二是它在最近半年中的情况。为了分析这两个目标,调查者假设了很多“非性”指标,例如:对自己的相貌、体型和气质风度的评价、对大学生整体中人际性行为发生率的估计、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等等。

问卷中共有90道大题,385个变量(其中286个是派生变量)。经统计分析,第一个目标指标与其中的214项变量呈显著相关,第二个则与179项显著相关。这样,调查者就可以对大学生的人际性行为做出通盘的、用相关统计量来表述和验证的、目标明确的分析与解释。这是描述式调查做不到的。

当然,任何一个描述式调查,如果硬要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做相关分析,也会得出一些结果,但是必有两大不足。

第一是,只能消极盲目地等待计算机为我们寻找出相关因素来,等于让它替我们提出假设。

例如某次描述式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性别与是否看过黄色录像呈高相关。当时调查者大喜过望,但准备做文章时才意识到:除了这一点,根本没什么可写的,因为事先并没有假设出,还有什么别的现象可能与是否看黄色录像有关系。既然没问过,又如何探究?充其量只能为以后的探究式调查做一点准备。

第二是,无法探求各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描述式调查可以知道大学生的人际性行为与年龄显著相关,但是它与自我性行为、恋爱行为等等相关吗?如果事先没有相关假设,或者根本没问过这些情况,或者问得极少极盲目,即使硬去做相关也必然是片面的或表层的。

提出相关假设时,目标指标越明确越少越好,备选答案越全面越好,而且所有解释指标最好都跟目标指标处于同一深度层次之上。例如,目标指标如果是对于婚前性交的态度,那么解释指标中最好不要列入“手淫”的具体方式,因为它问得太深了。反之,若想分析自我性行为的发生机制,那么又不必去问对婚前性交的态度,因为它又太浅了。当然,调查者都希望更深入些,但是要小心:相关假设的深度每深入一层,指标数量就会出现几何增长。

假设是研究的命根子。能够提出好的假设,研究已经成功了一半。一般来说,性社会学调查的过程中,大约有60%的时间和精力是花在提出假设和设计调查上,不能再少。只有在假设足够完善之后,才可进入下一步。

 

《性社会学研究及其应用》,载于《应用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1月,第13916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