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年的悲痛,不应成为现在的幸福

(2010-05-12 17:01:08)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去年的悲痛,不应成为现在的幸福

丧事不应该办成喜事

512日,华西都市报报道震后重生都江堰的新闻写到:“地震摇了2分钟,都江堰前进了20年。”真的,是这样的。并引用恩格斯的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用这句话来形容震后两年的都江堰,也许再合适不过了。

我知道记者想表达什么,震后当地经济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如果不是地震,按照中国目前的基础投资语境来看,这些发展可能还要很多年。但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却是相当别扭。

这句带有引号的话,究竟是谁说的,新闻中并没有指出来。可能出自震区接受采访的官员之口。因为普通民众的逻辑从来不是这样,普通民众不可能那么超脱,不可能无视众多生命的逝去,以这种简单的数字来描述地震是如何改变当地社会生态的。普通民众也无法理解“多难”是如何“兴邦”的。难道众多家庭妻离子散,骨肉分离就是“兴邦”的必然、唯一途径?经济社会再多个20年的进步,也没有人会认为值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相信说这句话的人,是地震的“受益者”,而非被地震搞得家破人亡的受害者。生命逝去的悲痛,远未消弥,怎么会有心情庆幸地震呢?记者作为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又加上了颇为得意的短句“真的,是这样的”,无疑是往众多悲痛者伤口上撒盐。

这句话潜在的逻辑多么简单,即对生命逝去的完全无视。完全背离人类社会基本常识的逻辑,记者不加判断,反而还着重报道,令人难以接受。每次大灾难后,都会有一些有关生命尊严的细节报道出来。生命总是置于首位,类似报道惯例早已成为灾难报道的常识,不知道这种调子的报道是如何突破层层审阅印在报纸上的。

设身处地的替那些因地震失去了亲人的民众想想,他们看到这篇新闻会是怎样的感受!实际上,我并不是针对华西都市报的这篇报道。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5.12”一周年很多报纸的报道,你就会发现,好像去年的这个日子不是特别悲痛特别难熬的日子,而是值得庆幸的特别快乐的日子。

我们有个传统,也擅长把丧事办成喜事。一周年的这天,很多人在网上听着一位艺术大师组织的遇难学生名单,那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名字,由众多带着各地口音的普通话读出来,你会想到一年前的悲痛。然后,读到了这篇报道,忽然觉得心胸憋闷,无话可说。一周年前的悲痛,不应该成为现在的幸福。如此而已。

新闻链接:

震后重生都江堰一步跨越20

http://news.163.com/10/0512/06/66FC5I1600014AED.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