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高考,败也高考
(2009-03-23 21:30:02)
标签:
教育留学体质高考指挥棒杂谈 |
分类: 阅评 |
成也高考,败也高考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4年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全省学生体质状况堪忧,我市7-18岁中小学生体质也呈现下降趋势,并在部分项目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体育成绩与高考录取挂钩”——省委、省政府最近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考虑在高中毕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对我市的教育和学生来说,也就更加的敏感。
“高考”这个指挥捧指向哪里,教育和学生就会转向哪里,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未来“体育成绩”与高考录取挂钩这个政策,于学校、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有着绝对深刻、重要的影响。之前,这个“大棒”的指向并没包含“体育”这一指标,因此体育被排除在教育教学之外。没有什么能比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更值得学校、教师、家长的关心。实际上,各方也在为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提高而想方设法,说他们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存贮器”也不为过。不就是嘛!更多时候,只要学生能把“死记硬背”来的文化知识准确快速地填在试卷上,就意味着他“成功”了。至于他身体如何,会不会唱歌,无关紧要。应该说,这就是“高考”指挥棒的魔力。学生体质之差,拜其所赐!
既然学生的体质,败在高考上,同样也可成在高考上。现在,这个大棒同时指向了“体育”,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就要给“体育”留下足够的时间,以达到“高考”为此设定的标准。报道中说,学生想知道究竟“考什么”。明显的很,考什么就练什么。即便为应试的体育训练,无形中也会增强学生的体质,不管什么项目的体育高考,总得有一定程度的训练,看上去有点儿功利性,但会促进学生体质实质进步,还是值得肯定。
现在的问题是,在这样的高考体育“大棒”指挥下,学生体质基本上会在高三这一年有普遍的增强,那么高三之外呢?如高三之前的学生体质会不会因此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高考后学生会不会形成自觉地体育锻炼习惯?众所周知,“体育成绩与高考录取挂钩”意在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以使他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而非仅某一年的体质强化。
如果体育考试这些项目,能够在高三或高二时强化训练一段时间就能达标,再期望高二之前的学习中有体育元素,只能说是过于理想了,也太小看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了。因为高三(或高二)前的教育过程中,成绩仍占着绝对主要的位置。它这么重要,又怎么会让步于经过突击强化训练后就可达标的体育呢?客观说,虽然大多体育项目的成绩与训练时间长短有重要关系,但很多项目,训练时间长短的差距并不大。也就是说,不会占多大比例的高考体育,在这些因素的决定下,只能形成学校学生对“体育”的过于功利化的倾向。这样一来,这项政策的初衷,现实中能否得到实现,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变数了。
至少可以肯定,对“体育”有此态度的学生,经过一两年的高考“冲刺”训练后,会不自觉地滋生出厌烦体育的情绪。明知对身体有益,现实却会抵制体育,也是可能。显然,你能乐观“高考录取与体育成绩挂钩”的积极意义吗?成也高考,败也高考,就是这个意思。高考“指挥棒”,不作彻底变革,就会继续衍生出“它指向哪,学校学生就会转向哪儿的”绝对功利化的尴尬现实。所以,就教育规律而言,最好不要做,断裂式的教育改革,甚至存在着阶段性差异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