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匀一点民生“雨露”给新莞人

(2009-01-15 13:37:39)
标签:

雨露

改善民生

教育支出

预算

东莞

杂谈

分类: 阅评

匀一点民生“雨露”给新莞人

14日,东莞市财政局局长詹文光,在东莞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东莞市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2009年将加大“三农”、教育、卫生、社保、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投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记者粗略估算,直接用于改善民生资金就达近百亿,其中教育支出预算超过25亿元,位居首位。

“以民为本”仅仅停留在书面上,长时间后自然无法取信于民。东莞市郑重地在“人大”会上将09年财政预算倾向民生领域,就意味着这一年政府财政的民生投入,能否将书面数字付诸现实,要接受人大代表、社会公众的监督与评判。应该说,这不只是单纯的利益倾斜,更应该看作是对社会“低层”民众的重视,对基层民众改善生活状态意愿的善意回应。仅这一点就值得肯定。

但是并非只有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才有改善的期待,诸多工作生活在东莞的新莞人,同样也迫切需要。虽然东莞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力保增长”作为预算支出安排保障的重点,可有效降低新莞人因经济环境改变带来的危机,也算分享到了民生的“雨露”。但我们都知道,工作安全感并不是最重要的。被城市认同、接受,给予市民化待遇才可能是所有外来工最想要的。教育支出超过25亿元,于莞人子女而言,无疑是为得到更好教育提供了可能,而新莞人子女呢?会不会因此而得到点“雨露”?悲观地说,黑民工子弟学校在“岌岌可危”中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公办学校的优质学位,新莞人子女想要获得,仍需要掏相当一部分钱。这种投入,在新莞人看来,意味着提高了优质公办学位的价格。

其他如“三农”、卫生、社保一类倾斜,仍然与新莞人无太多干系。“盛会”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之“盛会”,“红包”也只属于他们。换作你我,难道不能体味到新莞人因此巨大落差而倍感惶惑?笔者也知道,在当下外来工与工作生活的地方普遍的、几乎完全脱离的现实语境下,要求东莞“先行一步”有些无理。只是,有经济实力、又有智慧的东莞,为什么不能“先人一步”呢?社会发展的最终,就是要摆脱地域之限,彻底完成所有“人”的民生诉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