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中国,残疾人更坚强更有毅力
(2008-09-03 18:12: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阅评 |
生在中国,残疾人更坚强更有毅力
从我有记忆开始,张海迪的事迹就成了我们的励志榜样,鼓励引导个体的坚强,毅力,与命运抗争之类。这没有错,每个个体都应该拥有这样的品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而非负担。所以,即便是正常人也常常愧疚,为何人家张海迪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做不到呢?最经常的对比在家长教育不太听话不太爱学习的孩子时,“张海迪姐姐,身残志不残,在病床上忍着剧痛来学习,你看看你呢”之类。实际上这也是国家对包括残疾人在内所有个体的精神层面教化的现实反映,希望每个人都要做生活的强者。
客观说,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承担意识,坚毅品质等等,都是健康社会的必需品。前提是国家必须提供必要的能够使个体得到健康正常发展的机会与权利,比如基本的受教育权、就医权等。在这一点上,健康个体与残疾个体并无太大区别。但是给予二者的绝对不能等同。毫无疑问的是,残疾的躯体要比正常人多受到一点儿社会的“优待”,这是普世公认的价值。
什么意思?就是说,即便国家给予所有个体同样的精神鼓励,即便残疾群体都受益于这种精神鼓励,能够“自力更生”,国家也应该提供必要的可供这一群体选择的受到社会保护权利的保障。遗憾的是,国家除了精神鼓励,却没有提供更多的物质、环境方面的社会福利。大多残疾人都在孤独的独立的生存着。真正享受到国家福利的并不多。
早些年各高校对残疾考生的歧视,即便你分数比较高上线了,高校也会想方设法将其拒之门外。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大中城市没有提供给盲人专用的盲道,不用说小城镇,更勿用说乡村。看看各车站的残疾人售票窗口,购票的都是哪些人?除了没有残疾人。
如果解释这些反常现象?我以为这不只是民众的错。国家层面不作为的误导,成就了整个中国当前的残疾困境。城市的残疾人还好些,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享受着国家福利,但是乡村的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不但要忍受着身体的痛苦,还要忍受着精神的折磨,被嘲弄,被无视,艰难的生存困境之类。
这一群体,要么自力更生,要么依附于家庭,要么由国家来承担。前面已经说了,这是国家责任,即便他们愿意自力更生,并且能够如此,国家也不应该撒手不管,何况会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彻底的自力更生呢?更不人道。家庭出于亲情或良心而不放弃他们,这值得肯定,但是,一个残疾人会拖累一个家庭的可能,也不容忽视。并不是所有残疾人家庭都愿意付出这种代价的。残疾人生存困境,可以想见,他们必须更坚强更有毅力,才能稍微改善一点儿。所以,只有国家的尽职尽责,才能够让他们摆脱当前的困境。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愿意并乐见所有残疾人更坚强更有毅力,但是这种坚强与毅力不是被迫使然。现在的是吗?不用我回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