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收入应该跟得上财政增收的步伐
(2008-07-25 12:50: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阅评 |
民众收入应该跟得上财政增收的步伐
东莞市财政局局长詹文光表示,今年上半年东莞工业增长明显放缓,市经济发展经受近年少有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但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上半年财政收入3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58.1亿元;增幅位居全省第8位、珠三角地区第3位。(见昨天本报)
毫无疑问,这是个好消息。任何关心东莞发展的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物价上涨,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甚至迁移的情况下,都能为担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找到充分的理由。财政收入同比增收五十多亿元的现实,等于给很多人吃了颗相当大的“定心丸”,东莞经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反而传递出,这座快速行进中的经济列车健康的讯息。企业迁移,甚至总部迁出(比如王老吉总部准备转战北京),必然影响到东莞的税收,财政收入却仍然保持增长势头,说明东莞经济并没有过分依赖企业税收,至少并不需要借助那些低附加值企业的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詹文光列举的,包括物价上涨、政策性增收等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客观因素,当然不能无视。但从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遭遇到的内忧外患等因素综合考量,东莞经济与去年同期持平就不错了。所以,即便排除那些客观因素导致的增收,东莞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成就也很了不起。
众所周知,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义是,为了民众。理论上说,民众更应该先于政府、社会,而享受到发展的“红利”。以东莞为例,东莞民众的收入也应该和政府财政收入同步,甚至要比其高点儿,这样才能让当地民众真正分享到发展的成果。传统是,“国富民强”,即国家富了民众才会更强大。这个词语说得并没错。但与现阶段国家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不符,也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义。应该说是“民富国强”。民众富了,国家哪有不强大的道理?“民富”放于第一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民意基础也就更大。包括东莞民众在内,我们中的更多数,因物价的上涨而“节衣缩食”,肉吃不起,太贵!车不敢开,油太贵!等等。这个时候,政府财政还能大幅进帐,会不会让人误会政府拿了本该留给民众的那部分?詹文光局长坦言,“物价上涨导致以现价计算的税收收入增长”,税收可以跟得上物价上涨的脚步,民众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也应如此。政府总不能跟民众抢着要饭吃吧!
值得称道的是,东莞市为纾缓因物价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困难,全国首创,向低收入人群发放一次性大额临时生活补贴。实实在在地缩短了政府财政与民众收入的差距,虽然民众有着更高的期待。国家层面上,从“非典”时期的减税,到个税起征点由1600元调高至2000元,再到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等等,“民富”的具化,表明或国家或民间对民众收入与国家财政收入同步的强烈意愿。
但“发红包”一类“民富”举措,缺乏制度规范,长久性也就难以期待。理想的是,东莞以制度来保障“民富”:或免减税费,物价上涨与税费连动制度;或投入更多到基础公共设施上,民众可以享受更多福利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