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苏的幸运不可复制
(2008-07-15 08:31: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阅评 |
张孟苏的幸运不可复制
高考分数只够上个独立学院的张孟苏,却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西南大学的一位女老师在拆雨篷,因为个子矮,显得分外吃力,张孟苏见状就走过去帮她的忙——被新加坡一所大学预录并获得高额奖学金。
她很幸运,就像偶像剧中灰姑娘得到白马王子的爱一样令人羡慕。现实中有这种机会的灰姑娘却是凤毛麟角,虽然很童话,仍然有众多“灰姑娘”在痴痴等待。张孟苏的幸运被媒体扩大后,显然也成了童话剧,那些心怀白马王子的“灰姑娘”们,在招生现场可能也会有“不经意”的善良的举动,期待能被注意,而复制张孟苏的幸运。怀有童话不是错,问题是谁还能继续完成这童话呢?
学校?我觉得根本不可能。众所周知,中国的招生制度与许多国家包括新加坡有着很大不同,尤其在招生自主性上——学校破格招收学生,那是很久前的事了——现在要破格招收学生,首先得解决破格的正当性。如果不能彻底透明化,即破格录取学生的过程不能全部公开透明,比如录取他的理由之类,会让“破格”成为某种交易合法性的冠冕堂皇的渠道。当前招生存在的“黑幕”,会让更多人反对张孟苏类的“童话”上演,毕竟在保证不了最大公平的情况下,还是暂时不那么“浪漫”为好。
同样道理,在目前状况下,教育部门也绝对不会给予高校的这种自主性权力。如果无法保障更大群体因此受益,只能导致更大群体受伤。权力越大,其转化为钱色之类的可能性越大。会使得破格不再是对个体“素质”、“才能”之类的综合考量,而是基于交易额多少的双方“约定”。
所以仅因张孟苏的偶然幸运,而断言教育体制、招生制度会有所改变,是不负责任的。这种幸运的意义仅在于继续给我们提供了白马王子爱上了“灰姑娘”的童话。更多“灰姑娘”想要成为童话的主角,需要的是“破格录取”的制度前提,即能够让大多数人相信“破格录取”可以保障更大群体的利益,可以完全杜绝“破格录取”掩盖下的交易。之后再上演类似童话,会既浪漫,又让个体觉得成为童话主角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然,张孟苏被复制的可能性也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