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殊凡:成人世界的标准不适合孩子

(2008-01-19 13:12:06)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张殊凡,一个上了CCTV新闻联播(2007年12月27日)的13岁的小姑娘,说了句“很黄很暴力”,被“人肉搜索”。于是,这个小女生的出生年月和出生医院名称、所在学校、平时成绩、所获奖励等情况被一一公开,其名字也频频与“很黄很暴力”相连,更被视频恶搞和漫画侮辱。
    本来,CCTV和新闻联播就足够吸引人眼球,再加上很主旋律的“很黄很暴力”,注定被如此广泛持久地关注。经常泡网络论坛的网民都知道,CCTV和新闻联播的被关注,大多是因为它提供了无限的被网民批判的实证。也就是,多数时候这两者都是被肆意恶搞的,很多网民在不同场合都言辞切切表示对二者很抵触。网民还喜欢恶搞,即使是很善意的话,很多时候也是以周星驰式无厘头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新闻联播和“很黄很暴力”,这种正统的,很主旋律的东西网民无法接受:首先是新闻联播很多新闻的“表演”很逼真;其次,一个未成年人说出的这句话有多少传达的是她自己的价值判断?
    很多网民对张殊凡口诛笔伐的逻辑是,她说了我们(网民)认定的不该说的话,于是就要群起而攻之。按说,这个逻辑并没什么问题。人类历史表明,包容接受多元思想和声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益的争论远比腥风血雨来促进社会进步更可取,因为其成本最低。网民和小姑娘的认知、判断不同,所以要争论一番。即使争论到最后,双方谁也不能令对方信服,我们也不能就此否定争论的有益性。因为,在或利益,或个人价值判断,或人生理想,之类的面前,谁也不能成为个体(群体)的代言人。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理越辩越明。
    但仔细分析整个事件,争论之外,还夹杂着人身侮辱攻击一类非理性话语。这把本来有益的辩论引到了另一层面上,已经超出了成人社会之间争论的一个基本原则,争论仅仅是争论,而不能容忍争论延及到人身。何况她还只是个孩子!即使是大人,也有做错事的时候,如果是自家孩子做错了事,我们也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何况,以孩子的视角(当然要考虑到传统教育的因素),他(她)们说出这种话很正常。即,在他(她)们的价值判断中,“黄”、“暴力”就是他(她)们不能接受的价值。即便是成人,又岂能无所顾忌地坦然宣称“黄”、“暴力”就代表就是自己的价值观?
    当年接受正规师范教育时,心理学老师一再强调,要把受教育者(即学生)当作和你(施教者,即老师)一样有人格尊严,需要被尊重,需要聆听之类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虽然现实中,很多学校很多老师还不能真正做到这些,但是教育原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一个动力,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来呵护他们。比如对张殊凡,成人世界至少应该做到:一,承认我们对她的暴力,向她道歉。我觉得,低头认错很容易,不容易的是,我们成人还会不会像伤害张殊凡一样随意轻率地再次伤害他们;二,肯定她表达的勇气,但是也要引导、教育她(他)真实的表达,没有空话、假话、套话地表达;三,要让她感受到,成人世界对她(他)们的宽容,即便做错了,我们也一样接受、呵护、爱着她(他)们。而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对付他们。四,还要让她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是多元的,而非以权威的单一的声音存在的,避免他们因趋利避害地成长为没有思想的机器。一个社会的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对个体思想的禁锢。
    我的意思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让张殊凡们从小就感受到他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多么宽容、多么理性。而非动辄招致人身攻击的可怕记忆。否则,暴戾和冷漠会夺走孩童们心中那仅存的温柔与温暖,社会该是多么可悲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