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履行代表职责,仗义为市民反映问题,做了9年深圳市人大代表的杨剑昌表示,“作为人大代表,我在接到市民的反映之后,通过正常的途径监督司法,是履行代表职责,而我个人也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南方都市报3月27日

这番话耐人寻味。一个履行了代表职责的称职代表,而且履行代表职责时都是通过正常途径,怎么会有压力呢?我们都知道,如果其他代表都能象杨剑昌一样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他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知名度”(并非贬义,为民请命之意)了。即很多代表并不比杨剑昌更称职,但他们反而没有多少压力。并非笔者臆测,往往具有较高民意支持的代表,都要比一般代表要多承受些压力。

难道现今的代表体系也暗合着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这个著名定律?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依据现实,显然我们可以把良币、劣币分别替换为杨剑昌们和一般代表。劣币良币谁驱逐谁,于民众而言,倒也没有太大影响。但代表体系中的“良币”即杨剑昌们被驱逐,民众受的影响却不能忽视。因为这些“良币”的存在,能够“为民请命”,能够较大程度上维护民众利益。尤其在“良币”凤毛麟角的情况下愈显珍贵。而他坦言的压力表明有某种力量正在驱逐这些属于稀缺资源的“良币”。

令人忍不住要问这种压力从何而来!与这些代表相关的利益群体大致有两个,一是期待能够为他们“请命”的民众,一是因“请命”而触及到切身利益的既得利益群体。很显然,前者不是杨剑昌们倍感压力的最大因素,即使需要“请命”的民众众多,也只会让这些代表有更多的使命感而已。从理论上而言,后者因为利益受损或被切割而作出反抗,表现杨剑昌们受到的压力,合情合理。但笔者并不会就此得出就是后者给了杨们压力的结论。因为后者只不过是民众权力的代为执行者,而杨们则代表了民众权力,即有权决定谁能够代为执行民众权力。显然,二者如此关系,被约束者能够给约束者压力并不能给出合理解释。

两个利益群体给杨们压力的可能都被排除掉,那么他们的压力从何而来?天上掉下来的?只有天知道吧。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前面的推论只是在社会体系正常的情况下,相反,则就不成立了。各位自己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