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府近日公布了5项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其中“以事定费”,改变过去“按在编人员安排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的管理方式”,即事业单位提供多少公共服务,就给多少经费。政府也将改变以往“养机构、养人、办事”的模式,转为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华西都市报9月6日)
很显然,在公共服务一定,即经费一定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如何分配经费,不再是政府的事儿,只要能够拿了经费后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就行。假定一个人就可以做的事,非要用上百人,而且大家都愿意这样利益均沾,那也让人无话可说。总这样的话,其收入自然就要偏低,如何养家糊口呢?慢慢就有人不愿意这样的利益分配了,或走人,或想法改变现状。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改变“食之者众”的困境,以最少量的人力资本,提供最多量的服务,提升公共财政的使用质量,民众之幸也。
公共财政就是“唐僧肉”,可以说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凡牵涉到公共财政,该100万搞定的,实际则可能要花到1000万,效率却低得可怜。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再庞大的公共财政也支撑不了多少日子。深圳事业单位改革的“以事定费”,恐怕正是基于这种考量,让总量固定的公共服务之价格也固定下来,公共财政走出“花多少都没底”之境,不正是在解放公共财政吗?
没了公共财政的支持,原来想要啃其一口的人,要么自己提供公共财政认可的服务,要么不再奢望。可以确定,公共财政“紧缩”的同时,公众还可以得到比先前的耗费过量的公共财政也没能得到的绝对优质的服务。既节减了开支,又提高了效能,难道不值得选择?不是最佳选择吗?
即便公共财政的过度耗费短时间内无法止住,但设法抑制这种浪费势头,是今后公共财政使用的总体趋势。公共财政不应是冤大头,也不是唐僧肉,谁想咬一口就咬一口之类。政府自身也会认识到,无休止无限量的耗费公共财政,等于自己挖自己的墙角。更重要的,民众素质的逐步提升,也必然对公共财政如此耗费说“不”,在他们拥有理论决定权(对公共财政的使用),而实际并无权力时,尚可过得去。一旦实际拥有公共财政使用的决定权,那么有哪些民众会愿意自己的血汗钱被白白地过度地极其低效地使用?
公共财政目前的尴尬处境,说到底还是“无老板”的问题,没人是公共财政的真正老板,掌握公共财政的人都是“打工者”,没了主人翁意识,公共财政节省或浪费,又有什么呢?而真正的老板——民众,甚至对指出公共财政使用不当的权力都没有,又有谁在乎他们期待的高效“紧缩”地使用呢!所以,虽然深圳市提出了事业单位的“以事定费”,但还不是治本之策。让真正的老板管理使用公共财政,看它还会被浪费吗?但我想说的还是,只要是有利于公共财政“紧缩”而高效的改革,都是值得支持、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