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苛求海霞:暗含对公众人物品质的期待
(2007-07-19 19:38:12)
标签:
海霞
解说门
带着过年的心情
洪水
|
分类:
阅评
|
近日,央视名嘴海霞在其主播的关于淮河洪涝灾害的专题节目中,形容受灾群众“带着过年的心情”,陷入“解说门”。这一言论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各大网站的BBS上出现众多言辞激昂的帖子,声讨她,指责她伤害了安徽王家坝灾区人民的感情。(成都晚报7月19日)
同样陷入“解说门的”央视持人李梓萌,因在《新闻联播》中微笑报空难,被观众指责。主持人也是人,不管他(她)是不是央视的。是人就有可能出错,所以,海霞和李梓萌的偶尔失误被无限放大,受到公众批评、指责,笔者倒有些纳闷儿,公众是不是忽略了她们“人”这一元素?对她们算不算有点过分苛求?
不过,设身处地的替空难者家属,替受灾地群众想一想,确实不好受。“正常人都会别人的不幸而感到难过”(实话实说,我并不能很好地将别人的不幸与自己的情绪恰当配合),又怎么可以微笑、幸灾乐祸呢?尤其是像她们这样的公众人物,完全能够影响到更多人。公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使整个社会都弥漫着这种态度,社会就成了冷血社会,人也成了冷血的人。很可怕。公众人物确实应该要为其言行负责,应该是公众对他们苛求的期待。
他们应该成为合格的“人”,即能够同情着别人的不幸,也能够悲伤着他人的悲伤……甚至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能够成为社会模范的人之类。这种品质期待,先于制度。制度没有能力解决个体情绪、道德一类比较抽象问题。而只有冀望于整个社会的群体期待。我们这个社会目前已经具备这种氛围,即公众普遍上已经对公众人物的品质有所期待,而这种期待也指导着公众的进一步动作。两次“解说门”正是对公众人物(像李梓萌,像海霞)品质期待的具化。
而这种期待背后之公众品质,更值得梳理。对公众人物品质的期待,实际上也佐证了公众品质的普遍提高。如果这种品质,即对公众人物品质期待的品质,能够转移为对权力品质的期待,相信在权力层面上必得到大的改观。公众素质成熟,能够独立判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也能够判断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权力品质,缺少会怎样。应该能够做到和对公众人物品质期待一样。
事实上,这种品质的转移,很难,现实中两种品质往往脱节。虽然对权力品质的期待也有像对公众人物品质期待一样的大环境,但前者有特定时间特定人物的限制,甚至包括特定环境,而后者则没有,只要公众人物违反了这种期待,或其品质与公众期待背道而驰,那么就必然遭到像海霞这样的“围攻”。权力在“特定”襁褓里,成了公众对权力品质期待的绊脚石。权力达不到那种品质不说,也影响到公众品质。不符合公众期待的权力品质,不符合权力品质的公众品质,都不是正常社会的常态。
所以,在呵护公众苛求公众人物的品质外,还要形成对苛求权力品质无“特定”环境。即只要影响到公众期待的权力品质,公众就可以起而攻之,不管他是谁。不知道还要走多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