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其临床意义

(2011-01-08 23:28:07)
标签:

健康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 心肌缺血 ICD


  1957年,Brock等最早报道肥厚型心肌病(HCM)的病例,至今已有50年的历程。2009年,美国Barry Maron教授等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JACC)发表文章,回顾了50年来关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争议与共识。先后发表的关于HCM与心肌缺血、HCM猝死的危险分层、磁共振在HCM诊断中的作用,以及HCM的基因诊断与治疗等文章,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HCM这种最常见的家族遗传性心脏病的新认识,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上述几方面加以概述。
  梗阻性HCM的争议与共识
  上世纪70年代初,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将HCM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应用前和应用后两个时期,围绕流出道压力阶差与流出道梗阻的关系出现两次广泛的争议,对梗阻性HCM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1  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前
  60年代初,人们认为左室流出道梗阻是HCM患者产生压力阶差最根本的原因。而后,John Hopkins医院的Michael Criley医生却提出,是心肌收缩力增强,而不是流出道梗阻,造成了流出道压力阶差。由此,外科手术切除肥厚心肌以解除梗阻的方法丧失了理论依据。然而Ross,Braunwald和Wigle等以事实为依据,反对上述观点,提倡外科手术可以解除流出道梗阻,缓解患者的症状,延缓心衰的发生。
1.2  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后
文章来源:  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 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353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