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其临床意义
(2011-01-05 22:21:57)
标签:
健康 |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活化; PAC-1; P2选择素
[摘要] 目的:应用全血流式细胞术( FCM)
结合血小板活化特异性单抗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以PAC-1、P-选择素(CD62P)
作为分子标志物,利用FCM 荧光标记法检测3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 例健康对照者微量全血PAC-1、CD62P
血小板表面阳性表达的百分率,并比较急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PAC-1、CD62P 在血小板表面阳性表达的变化。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蛋白PAC-1、CD62P 阳性率分别为[ (17.26±5.36) %、(4.01±2.78)
%]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15 ±0.55) %、(1.06±0.53) %
, P < 0.01 ]
。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 < 0.0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血小板活性增强,全血FCM
能准确地反映体内血小板的活化水平,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血小板活化水平。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组30例 (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5 (平均51±9) 岁,
全部病例选自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我科住院治疗患者,诊断符合WHO
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病程2天。入院后给予扩冠、抗凝等常规对症治疗。另选正常对照组30例 (男18例,女12例),年龄28~60
(平均48±8)岁,为同期医院体检中心健康者。所有受试者均除外脑梗死、缺血性心脏病
文章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