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介入治疗AMI室间隔穿孔的初步临床应用

(2010-06-02 21:46:48)
标签:

健康

摘要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封堵治疗的疗效。
    方法 12例临床经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心脏超声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经药物治疗调整心功能后实施介入治疗封堵术,其中2例患者择期实行冠状动脉造影球囊扩张(PTCA)及支架置入术。
    结果 (1)全部12例患者,缺损累及膜周部2例,肌部10例(其中心尖部3例);12例患者,9例封堵成功,9例患者存活;相关的并发症封堵器脱落2例和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1例。(2)室间隔穿孔发生到行封堵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5.5±9.2)d,9例存活患者术后至出院天数为平均为(11.3±5.2)d。(3)2例患者同时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地于严重狭窄处共置入支架4枚。
    结论 采用导管法封堵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病死率,但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常造成急性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绝大部分将在2个月内死于严重并发症,治疗棘手且病死率高。既往,只能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病死率较高,达20%~87%[1]。近年来,介入封堵治疗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提供了微创、有效的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我院2003年8月至2009年2月共12例经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心脏彩色超声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通过超声确定室间隔穿孔的部位、缺损大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射血分数(LVEF)。入院后经加强纠正心力衰竭治疗1~2周,病情趋于相对稳定,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达到2~3级后行介入检查和治疗。介入过程中通过左心室造影,确定室间隔穿孔的部位及大小。其中2例患者择期实行冠状动脉造影球囊扩张(PTCA)及支架置入术。
 
1.2 介入检查和治疗方法及步骤
    室间隔穿孔封堵术程序:(1)经股动、静脉穿刺,置鞘送入猪尾导管,左心室造影显示室间隔穿孔。(2)撤猪尾导管,将塑型猪尾导管至左心室VSD处,沿导管送面条导丝至上腔静脉处。(3)沿股静脉送入抓捕鞘及抓捕器至上腔静脉处,抓取导丝至体外,建立由股动脉→左心室→室间隔→右心室→股静脉的环行轨道。(4)沿导丝送入输送鞘管,鞘管通过穿孔处至左心室,选择Amplazer封堵器(美国AGA公司)、国产房间隔封堵器(穿孔直径较大)及国产膜部或肌部室间隔封堵器(深圳市先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封闭室间隔穿孔。(5)经左心室造影观察造影剂通过封堵器入右心室量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封堵器位置适当后释放封堵器。此后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1月、3月、6月、12月进行随访,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
 

文章来源:  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   http://www.365heart.com/tabloid/2010/01/temp_33653.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