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RNA——肥厚型心肌病治疗新展望
(2010-05-30 07:47:20)
标签:
健康 |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ic cardiomyopathy
HCM)是指在无明显阻力及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下心肌发生肥厚,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肥厚。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通过基因治疗弛缓心肌肥厚正成为临床研究和实验心脏学的热门研究课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RNA的认识仅局限于蛋白质合成,认为它只是起到遗传信息“桥梁”的作用。小RNA
分子是非编码的RNA分子,其控制着真核细胞的许多功能,影响基因表达、细胞周期和个体发育等多种行为。小RNA主要包括两大类:siRNA
和miRNA。近几年研究证实,siRNA和miRNA在心肌肥厚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肥厚型心肌病人群患病率为0.04%~0.4%
,50%以上呈家族聚集性,被认为是一种由几个基因缺陷所导致的遗传学疾病[1]
,编码与肌小节有关的基因突变和其他一些基因的突变均可引起HCM,其中组成肌小节蛋白的基因被取代和(或)缺失是主要的原因[1,2]。过去十几年中发现了可以导致HCM的许多基因突变,包括编码肌小节和非肌小节蛋白基因的突变。
近年来发现编码非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突变与HCM
的发生发展有关。这些基因如线粒体DNA,血管紧张素原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醛固酮合成酶基因,人类肌肉LIM蛋白基因(CRP3),钾离子电压门控通道基因(KCNQ4),腺苷单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γ22调节亚单位(
PRKAG2)基因等[6
,7,8]。还可能与儿茶酚胺与内分泌紊乱(发育中心肌细胞对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缺陷)原癌基因异常表达(如myc
,fos ,H-ras 癌基因),钙调节异常,原发性心肌蛋白合成异常等有关。
对基因表型的研究提示HCM 的基因表型受某些因素(如修饰因子或周围环境)的影响比遗传缺陷因素要大,这也解释了HCM
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基因学研究的突破为HCM 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1 HCM病因学研究
肌小节由粗、细肌丝构成,编码构成粗、细肌丝的蛋白质的基因突变均可引起HCM。与肌小节有关的蛋白质突变基因包括: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肌球蛋白轻链1基因,肌球蛋白轻链2基因,α-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粗丝连接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基因,心肌肌钙蛋白T基因,α-原肌球蛋白基因,α-心肌肌动蛋白基因,心肌肌钙蛋白C基因[3
,4,5]。
2 HCM治疗研究现状
前一篇:应激性心肌病的现代思考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