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肌病
心肌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77
  • 关注人气: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心电图认识

(2009-01-02 19:34:02)
标签:

健康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治疗 缩小梗死面积 AMI心电图演变 心肌细胞逆转【摘要】近年来随着再灌注治疗(溶栓和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广泛应用,使大量濒死心肌早期获得挽救,缩小梗死面积、缩短病程、明显改善预后。再灌注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面对新的治疗形势,如何根据心电图改变尽早做出诊断和分型,如何分析再灌注治疗后AMI的心电图演变及其临床意义,如何防治再灌注损伤等已成为临床面临的现实问题。 1 心肌梗死的早期分型传统心电图常依有无病理性Q波将心肌梗死(MI)分为“透壁性”和“非透壁性”。20世纪80年代经尸检与生前心电图对照分析证实“Q波的有无”与“透壁和非透壁”并不完全相符,进而提出“Q波”与“非Q波”,两者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但这种分类要等到急性期病理Q波出现后(数小时至数天,平均9小时),故不能满足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需要。现国内、外有关《治疗指南》已按早期“有无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MI。这一分型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有助于指导治疗。 ST段抬高型MI“罪犯血管”常呈“完全性闭塞”,血栓多为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构成的“红血栓”。心肌损伤重、梗死面积大、多进展为Q波梗死;同时ST段抬高是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指征,早期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可明显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非ST段抬高型MI“罪犯血管”多为“不完全性闭塞”,血栓为以血小板为主要成分的“白血栓”(对纤溶药物无作用),干预对策应为抗栓不溶栓。多演变为非Q波MI,一般对心功能影响小;但由于有残存缺血心肌易再发急性冠脉事件。 2 早期心肌再灌注有效的心电图表现 2.1 对ST段抬高演变的影响 ST段抬高在AMI中是心肌损伤的标志。在AMI的早期ST段急剧抬高,而后逐渐缓慢回降,多在2周内降至等电位线。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加速ST段的演变:①早期ST段快速回降:2h内抬高明显的导联ST段快速回降≥50%,是观察心肌组织再灌注的有效客观指标;②24h内ST段的演变:胡大一等观察,在溶栓后1~4h ST段以较快速度回降,4~24h趋向稳定在较低的抬高水平;24h内抬高的ST段常有波动(特别是溶栓开通的早期),此时疼痛消失,多与AMI早期冠脉内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功能亢进有关。反之如临床症状加重伴ST段进行性抬高,提示病情进展。 2.2 对T波演变的影响 T波增高是AMI早期最早出现的心电图改变,随后与抬高的ST段融合呈不同形状的曲线;在急性期向亚急性期过渡中T波逐渐倒置,在3~6周倒置达最深;之后逐渐变浅,经数周至数月逐渐恢复直立。再灌注治疗使缺血损伤的心肌早期得到再灌注,加速T波的演变,并可使T波出现两次倒置加深的演变。①24h内出现早期T波倒置,是心肌组织有效再灌注的心电图表现。再灌注治疗后2h内,主要是观察ST段是否快速回降,12~24h则主要观察T波变化。②两次T波倒置加深的演变:Nakajima等观察88例AMI再灌注成功的患者,除2例合并心包炎外,均出现两次T波倒置加深。第1次最深(平均)出现在MI后有48 人;变浅几天后再加深;第2次最深(平均)出现在MI后18天,以后逐渐变浅,缓慢恢复直立。第1次T波倒置的深度是慢性期左室壁运动异常恢复的预测指标。深倒置的T波提示有较多的濒死顿抑心肌获挽救,心功能恢复相对好。 2.3 对病理性Q波的影响病理性Q波在AMI中是心肌坏死的表现,是AMI诊断和定位的主要依据。早期再灌注治疗,明显缩小梗死面积:①降低AMI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使40%的 ST段抬高者可演变为非Q波MI;②已出现的病理性Q波可有部分消失或变小。这种情况出现在AMI急性期,可能与顿抑心肌获挽救有关;出现在恢复期,可能与病灶变小、瘢痕组织退缩及邻近心肌代偿性肥厚有关。 2.4 对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心肌缺血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有效的再灌注治疗能使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减轻和消失。

 

文章来源: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http://www.365heart.com/tabloid/2008/11/temp_26567.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