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经导管介人治疗发展迅速,全国每年介人治疗的先心病患者已经从2000年的数百例增加至2006年的1.6万例,尤其是室间隔缺损(VSD),在全国已累计治疗近万例。对有适应症的病例介人疗法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介入治疗毕竟存在一定风险和并发症,对于某些复杂疑难病例而言尤其如此,因此随着该技术迅速向基层推广,规范化治疗迫在眉睫,术前适宜的病例选择更显重要。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曾经制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于我国先心病规范化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近年技术和器材的进步使得治疗适应症不断拓宽,同时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因此,有必要对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进行系统评价。本文复习新近文献,结合作者的经验,阐述某些常见及其特殊类型先心病的介入治疗适应症及病例选择的原则。
一、房间隔缺损(ASD)
(一)ASD介入治疗适应症
ASD是常见的先心病之一,其中继发孔缺损约84%。对有适应症的患者而言,介入治疗成功率达97.3%,已经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案。ASD介入治疗适应症有:①左向右分流的单纯继发孔ASD;②继发孔ASD合并可介入治疗的其他先心病;③复杂先心病功能矫治术中需留存ASD或心房水平交通,以适应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一旦血流动力学调整完成,需关闭ASD;④年龄>3岁,体重>5kg,选择封堵器盘片的直径应小于房间隔的总长度。ASD直径≤36mm,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5mm,至房室瓣≥7mm;⑤能耐受术后抗血小板或抗凝剂治疗。
(二)特殊类型ASD的介入治疗
ASD封堵操作相对简便,手术及暴露放射线的时间短,常常让人们误以为ASD封堵治疗很简单。其实,相对于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而言,ASD介入治疗不直观,对超声心动图检查依赖大,对术者的经验要求较高。在某些特殊类型,如缺损巨大或边缘不良时,容易发生封堵失败及封堵器脱落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应该特别重视。
1.巨大ASD
巨大ASD封堵国内外均有较多数量的病例报告,对缺损直径大于36mm的巨大ASD行介入治疗最主要的风险是封堵器脱落及封堵器脱落至心室引起的室颤。因此对术前超声筛选、术中超声监测、术者经验及操作技巧均有较高的要求。手术是否成功对术者操作技巧依赖较大,巨大ASD左房相对偏小,某些特殊操作技巧如肺静脉释放法和某些特殊器材选择有助于提高成功率,如Hausdorf输送鞘管(尖端两弯曲有助于左房盘片平行于房间隔)、球囊辅助器械(应用特制球囊导管,球囊扩张时可固角盘片,使其不至于滑向右心房)。在选择介入治疗时应特别注意:①ASD的大小和ASD最大直径在36~40mm之间,缺损呈椭圆形成功可能性大,类圆形成功可能②缺损边缘状况:巨大ASD大多数大血管短轴前缘无边缘或不足,这不是介入治疗禁忌症。如同时合并后缘径不足时,要求下腔静脉侧有边缘方可封堵;③封堵器:要习够的硬度和良好的回弹性,否则容易脱落;④超声检查:在检查下腔静脉侧缘时有一盲区,需要特别切面才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