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血管畸形 介入治疗
弹簧圈
摘
要:目的:
探讨应用弹簧圈治疗儿童心血管畸形封堵术的指征、方法学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1995年2月~2004年1月,133例患有各种心血管畸形的患儿根据家属意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术。年龄0.8~13.0岁(平均7.5±1.8岁)。体重6.7~54.0Kg(平均16.7±5.8
Kg)。临床上分别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101例,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和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狭窄腔肺吻合术后伴有主动脉至肺动脉侧枝血管14例,冠状动脉瘘
14例,肺动静脉瘘
2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2例。造影后根据每一疾病的特点选择Cook公司的Gianturco弹簧圈、可控弹簧圈或Pfm公司的Duct-Occlud、
Nit-Occlud弹簧圈予以病变部位的封堵。术后定期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
结果: 101例动脉导管未闭中应用Gianturco弹簧圈14例,
Duct-Occlud和Nit-Occlud弹簧圈87例,PDA平均最小直径为1.6±0.6mm(0.5~3.8
mm)。有4例植入2只弹簧圈。101例PDA封堵后即刻封堵率为90.1%(91/101);1月后封堵率98.0%(99/101),1年后封堵率99.0%(100/101)。应用Gianturco弹簧圈封堵主动脉至肺动脉侧枝血管直径3.5±0.8
mm (2.1~5.0 mm), 5例植入 1 只弹簧圈,9例植入2~4 只弹簧圈。14
例侧枝血管封堵后10~15分钟完全封堵。其中2例封堵后当天送外科手术纠治解剖畸形。应用弹簧圈封堵冠状动脉瘘14例,直径3.8±1.1
mm(2.0~5.1
mm),其中右冠状动脉右室和右房瘘8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回旋支右室瘘和右房瘘6例,10例植入1
只Gianturco弹簧圈,2
例植入2~4只Gianturco弹簧圈,应用Duct-Occlud弹簧圈 1
例,即刻封堵率为38.5%(5/13),1月后封堵率84.6%(11/13);另一例早期病例为右冠状动脉右室瘘,在封堵后即刻发生弹簧圈漂移至左肺小动脉,用异物钳取出后再外科手术。肺动静脉瘘2例,全部应用Gianturco弹簧圈,分别植入6和16
只弹簧圈,封堵后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从76%上升至91%和96%。应用Nit-Occlud弹簧圈各一只封堵有假性室隔瘤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2例,分流口呈多发,最大分流口直径分别为2.0
mm和2.7 mm
。封堵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24小时后消失。总的随访时间2月至4年,残余分流均消失,也未发现有封堵器移位需外科干预者,也无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弹簧圈封堵部分儿童心血管畸形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具有操作简便、金属含量少及损伤小可用于小婴儿等优点,并且价格低廉。
血管异常或心内缺损的介入治疗可以用多种方法如器械装置(sideris、Cardioseal、Amplatzer堵塞装置等)关闭、弹簧圈封堵和微粒栓塞等[1,2,3,4,5,6],但具体选择何种材料及技术方法,则需根据解剖畸形来确定。我院从1995年2月~2004年1月应用弹簧圈治疗了儿童各种心血管畸形133例,兹总结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995年2月至2004年1月,133例患有各种心血管畸形的患儿根据家属意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的介入治疗。其中男
63 例,女70
例;年龄0.8~13.0岁(平均7.5±1.8岁)。体重6.7~54.0Kg(平均16.7±5.8
Kg)。所有病例于术前均经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的检查,分别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101例,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和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狭窄腔肺吻合术后伴有主动脉至肺动脉侧枝血管14例,冠状动脉瘘
14例,肺动静脉瘘 2例,室间隔缺损2例。
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