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郭艺芳
高血压血压测量 动态血压 诊室血压
研究显示,人体血压表现为以24小时为周期的规律性波动,这种昼夜变化节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广泛临床应用,使我们对血压的昼夜节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降压治疗过程中充分关注血压节律,对于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
生理情况下,成人的血压多表现为昼高夜低,自清晨觉醒前后人体血压迅速增高,其峰值相位多出现在上午10~12时,此后血压便开始降低,谷值在一般在凌晨3~6时或觉醒前1~3小时。在夜间睡眠过程中人体收缩压一般下降10-12%,舒张压下降14-17%。习惯上,人们称其为杓型血压(Dipper,指夜间血压较日间下降10-20%),是较为“健康”的类型。但在部分人群中,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其夜间血压并无明显下降,将此类型称为非杓型血压(Non-dipper,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甚至高于日间),而将夜间血压下降明显者称为深杓型或超杓型血压(Extreme-dippers, 血压夜间下降>20%)。研究发现,约25-30%的“健康”人群夜间收缩压无明显下降,10-20%夜间舒张压无明显下降。在高血压患者以及老年人群中非杓形血压节律更为多见。
2. 血压近日节律的临床意义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现象有重要临床意义,无论患者血压的平均水平如何,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或无明显下降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并且夜间/日间收缩压比值越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越大,且这种相关关系独立于血压的平均水平之外。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昼夜波动特征与其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清晨血压陡升(即晨峰现象)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非杓型的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如心肌梗死、心脏重构、脑卒中、肾功能损害等)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而超杓型高血压则可能增加夜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文章来源: 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 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3364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