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窦性心率的现代认识与思考
(2010-01-27 17:16:40)
标签:
健康 |
关键词:心率 正常值 心血管疾病 易损斑块 心肌病 危险因素
传统观点认为,窦性心率的正常范围为60~100次∕每分,但是,随着人们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观察发现心率与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静息时过快的心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和非心血管死亡的风险;较慢的心率则更有利于对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保护;因此,人们对传统心率的正常值的范围提出了质疑;现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和认识总结如下:
1 关于心率正常值的界定的认识
近年来多数的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心率正常与过速的界限为79~90次/分,即正常的心率高限应在80次/分以下,也有专家认为是55~75次/分;心率>90次/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显著增加;国内麦劲壮等人研究了心率与全因死亡和冠心病事件之间的关系:该项研究选择了9856人,其中男性4805名,女性5051名,将人群随机分为五个组,以心率60~89次/分为对照组,心率<50次/分;心率50~60次/分;心率90~99次/分;≥100次/分;从1983年到2005年,平均随访16.2年;结果发现:上述五组全因死亡相对危险度(95%可信区间)依次分别为0.76(0.49~1.17),0.87(0.75~1.02),1.23(1.06~1.68),1.48(1.03~2.14)。最后得出结论:心率≥90次/分的人群全因死亡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与其他流行病学的研究基本一致。
国内王春梅等观察了9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入院时心率水平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关系根据入院时的心率水平分为心率<80次/分组,80-90次/分组,>90次/分组,结果发现心率80~90次/分组,>90次/分组患者前,侧壁心梗发生率高于<80次/分组;同时发现>90次/分组,80~90次/分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80次/分组;通过分析入院时过快的心率是住院期间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最后得出结论,过快的心率是心室重塑与死亡的强预测因子,对AMI患者应密切关注和控制心率,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Framingham研究了5209例男性心率与冠心病事件,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将5209例男性分为4组:心率<65次/分,65~74次/分,75~84次/分,>84次/分,结果发现随着心率的增加冠心病事件,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均上升,而且当心率>84次/分时与心率<65次/分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
Framingham还对5070名健康人的静息心率和致死性心肌梗塞,非致死心肌梗塞,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项研究将人群分为5组:心率<60次/分,60~64次/分,65~69次/分,70~75次/分,>75次/分;结果发现当静息心率>75次/分时健康男女的全因死亡,致死性心肌梗塞和非致死性心肌梗塞较心率心率<60次/分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按照Framingham的这项研究对心率的正常界限更严格的界定为75次/分.
有学者研究了24913例冠心病患者,发现心率>82次/分的患者比心率<63次/分的患者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明显增加,也再次证明了心率增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2 心率对心血管的一些潜在的病理影响
2.1 心率与舒张压
2.2 心率与易损斑块
2.3 心率与动脉硬化
2.4 心率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2.5 心率与慢性心力衰竭
2.6 近年的临床研究还认为心率与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有关。
3 心率节律的改变—窦性心率震荡现象
1999年Schmidt等首先在Lancet上发表关于室性早搏后窦性心率震荡可作为心肌梗塞后高危预测指标的论文,目前窦性心率震荡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窦性心律震荡是指室性早搏后窦性心率短暂的波动,表现为短暂的初期心率加速和紧随其后的心率减慢,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两方面:1)压力反射,基本变化过程为:室性期前收缩→血压降低→心率增快→代偿间期→血压升高→心率减慢。2)室早的直接作用,室早是心室收缩提前发生,心室充盈不足,射血量减少,同时不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尚未完全恢复,使心室机械电活动异常,心室收缩不同步,从而导致室早后初期的动脉血压下降,随后由于室早后的长代谢间期使心室的充盈期随之延长,舒张末压增高,,根据starling定律,其后的射血量也会增加,从而使代偿间期后动脉血压上升,上述动脉血压的变化必定会影响窦房结动脉,窦房结动脉内压力及变化可以牵拉窦房结,对窦房结的自律性产生影响;室早后初期的动脉血压下降,对其自律性产生正性变时作用,随后的动脉血压升高引起负性变时作用。此为,室早时可一过性的增加窦房结的血液供应,并使心房内压力稍微增加而刺激bainbyidge反射和一直迷走神经,从而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室早收缩时,心室和动脉的机械牵拉对心房肌及窦房结局域也可发生直接作用,使窦房结激动提前发放。窦性心率震荡可作为心肌梗死死亡率,心脏骤停的独立预测因子;以及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评估。
文章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