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ture,CHF)是指因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损害了心室的充盈和射血的能力而出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是气促,疲劳和液体潴留。这些异常将损害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也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丧失劳动力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提示心力衰竭预后严重。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心衰的主要病因,也是老年人面临的新的健康问题。
中医在古代就有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的描述,经过2000多年的无数代医学家临床验证: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有明确疗效。近年来,现代中医药专家,结合中医理论借助现代医药研究方法,进一步阐明了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了更为客观的依据。
1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症状远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的症阐述。如《内经》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汉张仲景又进一步提出心水之名。《金匮要略》记载:“夫病人饮水多,必爆喘满”和“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又曰:“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进一步阐述因心衰所致的惊悸是因心下有痰饮:“有其惊悸,恒发于夜间,每当交睫于浦睡之时,其心中惊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作惊悸也。”
现代医家在古人的认识基础,又进一步发展了心衰的病因病机。邓洁认为本病发病初起多在心肺两脏,日久则累及肝、脾、肾,气血亏虚为病机之本。王振涛等则认为心力衰竭发病演变的顺序为气虚→气阴两虚→阳虚→阳虚欲脱,并由虚致实。心力衰竭的程度除本虚外,与标实的存在和程度呈正相关。狄灵等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将心力衰竭的病机分为心肾俱虚、心脾两虚、瘀血内停、水湿泛滥四个方面。唐蜀华发现心力衰竭的病机变化主要是沿循阳气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停蓄、气阴亏虚的螺旋式发展和演变。
心衰之症不可统一论述,临床症状复杂,有论述五脏辨证,有论述八纲辨证。而笔者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是:病位在心,牵及肺脾肾三脏,涉及气阳虚、血瘀水停。盖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病则气阳营阴均受损耗,心气心阳虚衰,少力或无力鼓动心脉,血行失畅,五脏失养,甚或气血瘀滞,瘀血内聚,致使它脏功能亦趋失调。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气血相贯,心肺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寓元因元阳,心本乎肾,心气心阳源于肾,赖肾气肾阳以温煦。心主火,肾主水,阴阳互根,水火既济,二脏常易互相影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肾气阳亏虚,不能温煦脾胃,可致运化失权,湿浊内蕴,营血不足,而脾胃亏虚,气血不足,又使心失濡养,心肾阳气虚衰更甚。柯韵伯指出“若君火不足,则肾液之输于心下者,不能入心为汗,又不能下输膀胱,所以心下有水气也”。因此在心衰发展过程中,常见心与肺、肝、肾、脾二脏或数脏同病,交相为患的病理现象。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心力衰竭的中医基本病机:气虚阳亏、血瘀水停,病位在心,与肺、脾肾关系密切。
2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文章来源: 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 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329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