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CC2009:新思路,新进展:缺血后适应降低梗死面积和..

(2009-04-15 15:11:40)
标签:

健康

ACC2009:新思路,新进展:缺血后适应降低梗死面积和心力衰竭发生率


关键词:ACC2009  心肌梗死 周玉杰

编者按: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治疗可引起缺血后再灌注损伤,造成梗死面积增加、心肌顿抑、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严重心律失常等,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近年来随着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治疗方法的广泛应用,心肌再灌注损伤愈来愈引起我们的重视。减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治疗可引起缺血后再灌注损伤,造成梗死面积增加、心肌顿抑、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严重心律失常等,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近年来随着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治疗方法的广泛应用,心肌再灌注损伤愈来愈引起我们的重视。减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1986年,Murry等提出心肌在经受多次短暂重复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能在随后的长时间缺血中延迟并减轻心肌损伤,即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在发现人体心脏也有预适应现象后,此理论于1993年首先应用于临床,先后采用机械性预适应(如心外科手术时间歇阻断主动脉、改变体外循环模式、再灌注压力、再灌注搏动等)和药物性预适应等手段减轻再灌注损伤。但由于无法提前预测心肌缺血时间,因此预适应的临床应用价值有限。2003年,Zhao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初期实施反复短暂的再缺血,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这一现象称为心肌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由于缺血后适应比预适应在实施上有更好的可预测性及临床可控性,在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开启了一个新的治疗窗口,显示出了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文章来源: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http://www.365heart.com/tabloid/2009/03/temp_29051.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