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张性心衰研究的新起点—换个角度评价I-PRESERVE研究
(2009-03-31 12:28:55)
标签:
健康 |
关键词:
舒张性心衰 心衰药物治疗
I-PRESERVE
2009南方会 黄峻
摘要:舒张性心衰研究的新起点,换个角度评价I-PRESERVE研究.该研究的结果是中性的,厄贝沙坦的长期应用与安慰剂相比,其主要终点(全因死亡和各种原因的住院)事件并未见显著差异。二级终点和原定的各个亚组(不同的年龄、性别、LVEF水平、是否合用ACEI、β阻滞剂,以及是否伴糖尿病等)也无显著差异。这样的结果当然令人十分失望,也让人感到不解:ARB这一类已在收缩性心衰研究中(Val-HeFT、CHARM)证实有效的药物为何不能对舒张性心衰发挥有益的作用.下文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
1.研究广受关注 结果出乎意料
2 . 中性结果的主因:历史局限性
基础治疗优化
2.1 研究设计的缺陷
从现有的材料可以看出I-PRESERVE研究在设计和运作过程中存在缺陷。
2.1.1
入选的患者有可能并非都是舒张性心衰。所设的入选标准包括了心衰的症状和体征,LVEF>45%等,但并无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舒张功能减退和排除可引起舒张功能减退的其他疾病如瓣膜性心脏病(尤其老年钙化性新版膜病)、心肌病(尤其肥厚性心肌病)等的要求,且入选者基线NT-proBNP水平虽有所增高,并未达到可以确诊的标准,即落在“灰色区域”。
2.1.2 脱落率竟高达33%;超出预期,不能不影响到最后结果。
2.2 基础治疗优化
绝大多数患者均已获得优化的内科治疗包括ACEI(38%)、β阻滞剂(72%)、醛固酮受体拮抗剂(27%)、抗血小板治疗(58%)、他汀类(30%)等。在这样的基础治疗状况下,ARB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几乎是不大可能的,晚近的一些大型临床研究纷纷产生中性的结果(TRASCENT、CORONA等)也可能基于同样的原因。
2.3 作者的努力应肯定,历史的局限难避免
3 . 虽败犹荣:很有启示,很有意义
3.1 舒张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需重新认识
前一篇:心力衰竭与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