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心力衰竭都在成为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共同临床转归,其患病率日益增高,从而构成目前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大的挑战。
80年代以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以强心、利尿治疗为主,这些治疗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这些治疗对心衰病人死亡率等预后终点的影响。随着80年代以来,一系列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进行以及循证医学的兴起,人们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强心、利尿对于预后的影响仅仅是中性的,而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治疗,却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近来,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拮抗剂等较新的神经内分泌治疗药物,也在心衰领域进行了循证医学研究,使人们对心衰治疗又有了新的认识,不过,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如:ACEI、ARB在心衰治疗孰优孰劣,能否联合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在使用中应遵从何种顺序?ACEI、ARB和醛固酮拮抗剂能否联合应用?同时,对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现状的调查也发现,与90年代相比,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虽然神经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使用比例大幅提高,但仍远未达到理想水平,而且,使用剂量不足的问题仍广泛存在。这些都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如何与时俱进提高心力衰竭治疗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