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脏学会和心脏病协会2005年修订了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南采用了一种新的心力衰竭分级方法,将病程分为ABCD四期。A期:有发生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无心衰症状;B期: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无心衰症状;C期:有器质性心脏病,即往或目前有心衰症状;D期: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衰;指南虽没有重大的突破,却对临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有关舒张期心力衰竭的共识重新确定
来自心血管健康研究(CHS)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舒张期心力衰竭(DHF)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正常。这些结果是根据近6000例成年患者的数据得出的,它重新定义了关于DHF病理生理学的共识,并提示舒张期功能不全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目标。DHF也是一种心力衰竭类型,DHF患者的收缩功能维持正常,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一种HF类型,常常由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引起。然而,由于约90%
DHF患者人群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正常,一篇相关述评的作者得出了稍微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当前和以前的数据清楚地说明,EDV不应该作为DHF的治疗目标。对EDV的共识使我们将左心室向心性重构、左心室肥厚、舒张期功能不全作为更多元的治疗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