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心力衰竭(心衰)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化,慢性心衰的治疗模式也几经转换、不断完善。20世纪40~60年代,心衰治疗主要采用心肾模式,常用药物为洋地黄类和利尿剂;70~80年代转为心循环模式,主要治疗为在强心、利尿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同时试用儿茶酚胺类和非儿茶酚胺、非洋地黄类强心药(如多巴酚丁胺和氨力农等);90年代以来,随着循证医学发展,产生了心衰治疗的最新模式——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模式,所用代表性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和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等。
一、 心衰治疗新模式的产生背景
多年来,治疗慢性心衰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除ACEI以外)疗法,虽然可改善病人的心功能状态、改善症状和血流动力学并减少住院率,但未能明显延长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有些药物对生存率的影响或为中性结果(如洋地黄和利尿剂等),或增加死亡率(如某些儿茶酚胺类或氨力农等)。后来发现,慢性心衰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恶化的背后,存在着严重的神经内分泌激素紊乱,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