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反思性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第一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性说课:
一、说教学设计依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学者史宁进措施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在学生动手操作后,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同时,如果在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时,我会在强调被除数里“包含”几个除数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理解余数,这样一定更容易让学生发现被除数、除数和余数三者之间的关系了。同时,板书中强调余数的位置,突出教学重点。
总之,如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对我来说仍然处在探索之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也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中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近两年来,我也一直在努力,让我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重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说设计亮点与创新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让学生在“创设情境”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摆小棒为主要情节的学习情境。而摆小棒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自己的身边,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指导儿童的双手更灵巧地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灵手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
我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多媒体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盘分的个数而出现了余数,并且通过及时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余数含义的理解。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再次给学生创造积累活动经验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新知,同时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在各小组合作交流中就会学到更的方法,积累到更多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要求教师要加强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强化合情推理的训练,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例如让学生根据表格要求用小棒摆正方形,并用除法算式记录结果。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节省时间,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课堂生成及问题反思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给学生创造充分表达的机会,只是把自己动手操作的结果汇报出来,这样就忽视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也失去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机会。
另外遗憾之处就是当全课即将结束时,共同探讨“如果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一名学生始终把余数当成被除数来回答,占用一些时间。还有余数是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只在课件里出示了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中没有特别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