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研课例
(2014-04-07 09:10: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个人资源 |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研课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能力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流程:
一、看主题图,引出活动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上课了,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师: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师:我们也一起来玩摆小棒的游戏吧!
师:现在每人准备11根小棒,分别摆出这三个图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然后把你摆的情况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在小组里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
师:老师这里有12根小棒,如果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呢?怎样列式计算呢?
师:你们刚才是用11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应该怎样列式呢?
师:11÷4等于多少呢?该怎样书写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研究的内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板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低年级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摆小棒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平均分时分不完的情况,产生迫切的求知欲引入新课,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实践操作,比较感知
教学例1
1、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师:同学们看,一共有几个草莓?
师:请你用小棒代替草莓,每2根摆一组,然后列式计算。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摆的?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2、摆一摆,解决新问题
师:同学们再看,右边一共有多少个草莓?
师:如果仍然是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呢?请你再来摆摆看。
师:剩下的一个怎么不摆了?
师:像这样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剩下的1个,叫余数。这个结果表示的就是摆了3盘,还剩1个。
3、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师:余数表示什么?
4、读一读
5、及时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多媒体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盘分的个数而出现了余数,并且通过及时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余数含义的理解。】
二、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教学例2
1、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根据表格要求摆正方形,并用除法算式记录结果。
师: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师:如果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为什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剩余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再次给学生创造积累活动经验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巩固练习,延伸结束
1、分铅笔
2、圈一圈,填一填
3、看图列式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学会了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其实还有一种既不用摆也不用圈的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让我们一起期待下节数学课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