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暴力与援助都需要核算成本

(2011-06-16 07:38:58)
标签:

成本核算

齐国

戎狄

游牧民族

联军

文化

     《谁的春秋,谁的国》(39)

 

 

 

     我喜欢读吴思先生的作品。

     吴思先生继《潜规则》之后还有一本《血酬定律》,在这本书里他又揭示了一个历史定律。吴思先生常常通过数字的计算来说明一些历史现象,在说暴力的时候,他也进行了成本核算。如果暴力的成本远远小于所掠夺的价值,那么,暴力就是最合算的首选手段;如果暴力的成本超过了付出生命的底线,发生暴力的几率将会下降。

     这种以鲜血来作为衡量报酬标准的定律,或许同样适合于来解释北方那些游牧民族的南下掠夺。

 

     狄人的南下,差点在诸侯国的名单中将卫国和邢国抹了去。

     狄人的这次掠夺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当他们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回到家乡后,出征者的传奇故事也必定在他们的部落里广泛流传。这种低成本的获得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欲望,随便算算,只要南下一趟,就比放羊牧马打猎实惠得多。虽然有牺牲,但将牺牲与所得相比,那点牺牲还是绝对划得来的。

     所以,事隔不久,前659年狄人再度南下进攻邢国。

     这次齐国、宋国、曹国迅速组成了联军抵达邢国北部地区。

     但就在联军屯兵聂北观望时,邢国的军队再一次溃败了。狄人再次得手,又一次带着能带的东西呼啸而去。联军的行动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阻止了狄人进一步扩大战果而已。

    

     其实在近期内以齐国为首的救援已经有了三次:前661年,救邢;前660年,救卫;前659年,救邢。

     如果对这三次救援行动的成本进行核算的话,仅仅军费的开支就是惊人的。要是加上战后的重建,这个成本就是难以计算的了。那么,接着就有一个问题,既然已经付出了这么大的成本,为什么齐国等具有实力的军队居然一次都没有与狄人正面交锋呢?

     仅仅以狄人属于来无影去如风的作战风格来解释是不够的。那些游牧民族确实机动性要大得多,他们应该是没有既定的战略目标的,他们南下的唯一目的就是掠夺浮财,对土地、房屋包括人口的占有他们是不感兴趣的。这在客观上给中原地区的军队寻找戎狄进行战略性决战确实带来了极大地难度。但是,如果就此认定一点办法都没有也是站不住脚的,当年郑庄公的两个儿子不就抓住游牧民族的弱点打得他们鬼哭狼嚎么?时代已经进步了很多,齐国也比当年的郑国要强大得多,应该更具有打击力才是。

     尤其是前659年的这次行动,齐国等联军已经及时赶到现场,但值得注意的是联军却没有及时投入战场,一直到邢国军队溃散狄人抢掠一番呼啸而去后,联军才推进到抢掠区做一些红十字会性质的工作。

     这是为什么呢?

 

     推测起来,很有可能是齐桓公不想打。或者说是齐桓公不想打无把握之战。

     这段时间,齐国的霸主地位正处于巩固阶段。其实当老大是要有好身体的。既然当上了老大,手下的小弟兄们有难是不能不闻不问的。所以,只要接到SOS信号,齐桓公只能火速奔赴现场去灭火。这几年包括后来很多时候,中原大地上总是能看到齐桓公奔波的身影。

     顺便说一句,这时人们甚至包括周王室自身,对齐桓公的称霸似乎是没有明显意见了。“礼乐征伐出自天子”这句话似乎也就是一句话罢了,“征伐”当然包括抗击戎狄们在内,谁还能在这个时候去指望敬爱的“天子”发话呢。

     不过,要是说一点意见都没有也不是事实,前664年,齐桓公接到燕国求救信息,赶紧北上帮助燕国抵御山戎的入侵,一番折腾后终于抓了几个山戎俘虏,或许是想表达一下激动的心情,前663年齐桓公便将这几个俘虏送给鲁庄公去玩玩,结果《左传》就开始嘀咕了:“非礼也”。说,“诸侯不相遗(赠送)俘”,应该献给“王”,好让“王”来以此警示“夷”。这段对齐桓公公开批评的话细想起来真具有黑色幽默的味道,这时的“王”连自家人都管不住了,甚至自身都在过节俭的日子,哪还有批评教育戎狄的心思。

     齐桓公说起来还是比较自觉的。那次援助燕国后,燕庄公感恩戴德的屁颠屁颠的跟在齐桓公后面送了一程又一程,一不小心送出了国境。这时一个麻烦出现了,按规定,诸侯相送是绝对不容许越境的。这相当于眼下的迎来送往,如果有上级领导莅临检查,迎送一般也都在自己的地盘之内,顶多也就是踏在分割线上罢了,是不好迎送到人家的地盘上的。还是齐桓公解决了问题,大手一挥,算了,就以燕庄公所站立的位置为界,以北的土地以后就是燕国的了。不知当时燕庄公是咋想的,要是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一定后悔马儿呀你为啥不快点跑。

     可见,再怎么的,齐桓公还是很讲政治的。当然,这里的政治是指大的方面,至于送几个俘虏的事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左传》之所以冠以“非礼也”,那完全是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做派。

 

     齐桓公不想与狄人交手,或许也是一种政治需要。

     至少表明齐桓公在对待戎狄这件事上确实是有思想顾虑的。一是狄人战无定法,很难打,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二是怕打不赢。战场上胜败是常事,齐桓公并不是没打过败仗。但对戎狄作战齐桓公不敢失败。内战败了也就败了,谁都知道齐国的一次失败并不影响它在诸侯中老大的地位。而对狄人的失败就会在所有的诸侯中产生巨大的阴影,因为大家就指望老大来出头对付那些彪悍的异族人,如果老大都不行,那么大家都没得混了。既然大家都服了老大,就是觉得老大可以罩着大家,要是罩不了,只剩下窝里狠那就太没意思了。所以,齐桓公在对付戎狄时不得不采取谨慎的态度。差不多可以看出齐桓公的原则:必须出面,但尽量避免直接冲突。

     如果回到成本核算上来,齐桓公一定也是经过计算的。

     出动军队,包括积极援助那些遭到入侵国家的重建,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物,尽管不是齐国一家支付,但老大的份额一定不会比别人少,但是所有这些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也就是物质成本,如果与客观存在的政治风险相比较,齐桓公宁可支付物质上的成本也不愿去冒政治影响上的风险。

     可见,政治这根魔棒是具有指挥所有物质成本的能力的。

     或许,这也算是一个定律吧。

 

     不过,要是再把视野放大一些,这个时候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齐桓公去处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