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国是称得上地大物博的。
但在先进发达的中原诸国的眼里,从心理上又是很鄙视这个南“蛮”子的。当时,享受这种鄙视待遇的还有秦国,总是觉得他们身上有股“北狄”的味。
秦、楚的真正崛起那是后来的事,在中原的圈子里,一开始基本都是将他们视为外人的。
在中原地区第一个当老大的是齐国。齐桓公的口号便是“尊王攘夷”,所谓“夷”,便是包括楚国在内的。在管仲推动下出台的这个政策,差不多使中原地区成了一个大的军政同盟,甚至连周朝王室都很是感动,毕竟还有人记得有个王室。
遗憾的是,随着齐桓公和管仲们的逝去,中原霸主的位置居然一时成了空档。其间出了一个“梦”人宋襄公,折腾了一番,在与强楚的对撞中,连老命都搭上了。虽然也博得“春秋五霸”的名声,那估计也是历史做了回顺水人情。
在这个空档中,楚国开始北上。
能将楚国最大限度阻在中原核心区之外的是晋国。
晋楚间的争霸赛断断续续进行了近百年。两国间的大型会战就搞了三次: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
可别小瞧这三次战役,春秋期间能称得上世界大战的也就五次,除了晋齐之间的鞍之战、晋秦之间的殽之战,就是晋楚之间的这三次战役了。
春秋五大战争,晋国都是参战的一方,看得出,晋国真不是浪得虚名的。
晋国称霸的基础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奋力而起的则是一个在外流亡了19年的领导,他就是晋文公重耳。
晋楚间的第一个回合便是从晋文公开始的。
当时的局势比较乱。对许多小国而言,已经顾不上谁亲谁疏了,谁的拳头硬谁就是天王老子。比如宋国,泓水之战后便只好服了楚国,现在一看晋国厉害起来了,赶紧将屁股对向了楚国。
楚成王本来已习惯了看大家笑嘻嘻的面孔,猛然在诸多笑脸中见到一张冷屁股,很是不自在。便将笑脸们组织起来围困宋国,当时参与对宋围困的有楚、郑、陈、蔡、许等多国部队。而在宋、晋之间还隔着依附楚国的曹、卫。
晋国的成功之处在于建立了与齐、秦的同盟。楚成王再厉害也无法同三个大国抗衡,他选择了退却。
但围攻宋国的前线军事总指挥令尹子玉在接到撤退命令后很不以为然,何况外界正在流传着关于他很无能的谣言,所以子玉坚持要求与晋军决战。楚成王其实也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便给子玉增加了一点兵力后,居然改变了主意,同意子玉开战。
从晋楚的军力对比看,晋军其实还是处于劣势的。
面对子玉的进击,晋文公“退避三舍”,陈兵城濮(山东境内)。
当年流亡到楚国时,重耳在回答楚成王关于如果他能回国执政怎样报答楚国的问题时说过:“如果两国发生战争,晋国将先后撤三舍(一舍30里)以示避让。”
当然,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绝对不仅仅是守信那么简单。除了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后退既可以与齐、秦的军队形成战略配合,又可以激发晋军的斗志,还能够先行占据有利“战地”而以逸待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有了“诡”战的味道。
这场发生在前632年4月的大战,最终以楚军完败、子玉自裁而告终。
双方投入的兵力已经没有明确的记载,《左传》提到一句晋军有“七百乘”,专家们分析的结果是一乘最大限度可配置100人,也就是说晋军最多大约5到7万;楚国投入的更多一点,大约6到8万。这在当时其实就非常可观了。
城濮之战奠定了晋国霸主中原的地位,以前依附楚国的小国们纷纷投向晋国的怀抱,楚国北进的步伐不得不暂时放了下来。
尽管楚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但还远远没到伤及元气的程度。前597年,35年后,那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卷土重来,掀起了第二轮晋楚争霸的战争。
楚国一直是相对独立并让人畏惧的国家,在齐桓公称霸时期,面对中原地区的空前团结,当齐国举行“昭陵之盟”大会诸侯时,楚国为改变“夷”的地位也加盟了这个国际多边组织,一方面是表示要融入华夏总体的意愿,一方面还是出于更长远的政治图谋。
楚国的战略位置使他决不会有腹背受敌的危机,在退可自保、进能扩张的状况下,北进东扩自然成了历代楚人的首选目标。何况楚国人口众多,兵员很充足。
所以,楚庄王时,楚军再次北上进攻郑国。郑国赶紧向晋老大求救,既然是老大,晋国出兵迎战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晋军确实是一支能战斗的部队,这支强大的部队是晋国能长期称霸中原的坚强柱石。晋文公重耳流亡回国时已经62岁了,在他剩下的9年余生里,尚贤、赏武是他的基本国策。
年迈的晋文公成功的将晋国推上了霸主地位,在以后的日子里,晋军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实力。
楚庄王进攻郑国时,晋国是晋景公执政。
前不久,面对咄咄逼人的齐国,晋景公还给了他们一次狠狠的教训,在鞍之战中将齐国打得落花流水。
现在,两强对垒,结果又会怎样呢?
再说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