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子
林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86
  • 关注人气:1,0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争档案:晋楚“三大战役”(续)

(2008-11-05 19:42:00)
标签:

杂谈

    当霸主并不都是快乐的事,特别是在还有人觉得更应该成为霸主的时候。

    这个时候霸主们的通常做法就是搞军备竞赛。

    虽然军备竞赛的本意是为了对外,但过分扩军备战往往会导致内部关于军队领导权的竞争。

    晋国自晋灵公去世后,卿大夫之间就开始了这种内斗。内斗的结果自然会放松对外的争霸行动。

 

    所以,当楚国军团前598年差不多灭了陈国时,晋只不过虚张声势了一回,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前597年,楚庄王将宋国围困了好几个月,以至宋国“易子而食,析骨以炊”,晋国依然没有啥动静。楚国再围郑国,郑不得不向晋紧急求救。

    郑国虽不强大,但他是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晋景公觉得再不出面,显然有失霸主的风度了。

 

    晋国正式出兵是在郑国被围二个月以后的事了。当晋军元帅荀林父率军抵达黄河北岸时,郑国在顽强抵抗后迫于无奈只得投降了楚国。

    这,使晋军顿时被动起来。

    于是,在进还是退的问题上,晋军指挥部发生了严重分歧。其中有一部在“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丈夫也”的英雄气概驱使下,擅自渡过了黄河。

    荀林父犹豫之后,不得不下令全军渡河扎营于邲(河南荥阳北)。

 

    其实,这时候的楚军内部也面临着打还是撤的争议。

    最后,楚庄王还是拍板北进迎战。但楚庄王心中也没有多大的底,便不断派些使者到晋军去反复强调说:这次主要是教训一下郑国,根本没有要与晋军开战的意图。

    被派到晋军中的使者并不仅仅是楚国,郑国也派人来要求与楚开战,郑军会协作战斗的。

    荀林父似乎不知道谁真谁假了。而就在他等待楚国进一步派人来谈判时,楚军已经开始了进攻。而郑军见晋军迟疑不决,又站了楚军的阵营。

    毫无心理准备的荀元帅惊恐中发出了全军撤退的命令,并竟然高呼:先渡河者有赏!

 

    混乱开始了。

    晋军争先恐后的爬上渡船,先上的要走,后上的不让,船少人多,结果引起了一场自相残杀的悲剧,以至船上断臂残指成堆,晋军损失惨重。

    幸运的是,楚军并没有歼灭晋军的完整计划,面对大溃败的晋军,楚军依然没有完全忘记“逐奔不远”的作战礼仪,任其大部分晋军渡河而去。

    晋军在战斗中的损失可能还没有自己在混乱中的损失大。

 

    邲之战与城濮之战有一点非常相似,那就是一个主帅的意志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邲之战晋军虽然败得很没看相,但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楚军虽在进取中原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楚庄王也“一鸣惊人”的成了春秋五霸之一,但楚国人知道,只要晋国在,他们的霸业只是算是万里长征走完了一小步。

    僵持中,迎来了晋楚间的第三次大战,那就是鄢陵之战。

 

    前575年,邲之战后22年。

    战前的状况对晋国是有利的:晋军刚刚打败了秦军,气势正盛;晋、齐的联盟更加巩固;中原小国基本臣服;晋、吴达成协议共同对楚。

    晋、楚开战又是因郑国引起的。郑国本来是小鱼,但还有比小鱼更弱的虾子,那就是许国。郑国欺负了许国一回,许国是楚的附庸国,打狗没看主人是谁,结果楚军将郑一打,郑国赶紧跪下了。楚国将郑从地上扶起来后,郑国转而耀武扬威的去打宋国。

    晋厉公看不过去了,便邀了齐、鲁、卫等杀向郑国讨个说法。

    楚共王也不是吃素的,迅速率军北上。

    战幕再度拉开。

 

    鄢陵之战从日出打到日落,虽然晋军占了优势,但胜负并未决出。

    正面交锋整整打了一天没有结果,这在以往的战争中是少见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基本是以车战为主,并且约定好了时间、地点列阵对冲,往往几个回合下来就分出了高下优劣。

    在交战中,双方还很注重礼仪,比如就在这场激战中,晋将每在战斗中碰见楚王,总是下车表示敬意;追得郑成公四处乱奔,但一到关键时刻便停止追击,“不可以再辱国君”。

    战争归战争,军礼归军礼,那些传统的东西还时不时能见到的。胜负的标准大约是将对方击溃了也就代表胜负决出了,以灭国、消灭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战争那还是战国以后的事。

 

    鄢陵之战的转折是混战中楚共王中了一箭,伤了眼睛,从而影响了楚军的士气。本来第二天还要接着打的,当楚共王找中军帅子反夜商军务时,子反却多喝了两杯,醉卧了。楚共王很失望,觉得再打也未必能占到什么便宜,便下令连夜撤出战斗。据说,酒醒后的子反很惭愧,自杀谢罪。

 

    晋楚间经此一战后,中原地区居然平静了很久。

    楚国对中原的争夺开始趋弱,晋国也因战后的内乱而逐步丧失了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力。

    倒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争开始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