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鸥鹭鸳鸯作一池

(2008-08-17 23:13:14)
标签:

杂谈

宋词

朱淑真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生平不详,约比李清照同期或稍迟。诗存300余首,词30余阙。其诗词艺术成就可与李清照齐名。

——————————————————————————————————————————————

 

    从相关记载看,后人对朱淑真的文采及评价并不低,甚至说她与李清照在诗词的造诣上是不相上下的。

    “比往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未尝不一唱三叹也。”(南宋魏仲恭《断肠诗集》序)

 

    但朱淑真为何没有李清照出名呢?甚至连她的生平都没留下一个稍微详细的记载呢?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和魏夫人。”

    《宋史》中记载了李清照而没有朱淑真。

    为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且去作些探讨。

 

    朱熹所说的魏夫人主要活动在北宋哲、徽宗时期,是当时上流社会夫人圈子文化沙龙的牵头人。

    从朱淑真的《会魏夫人席上命小鬟妙舞,曲终,求诗于予,以‘飞雪满群山’为韵作五绝》来看,年轻的朱淑真是与魏夫人有过交往的。

    从朱淑真的《晚春会东园》和《春游西园》看,她的家境还是很不错的,既有东园,还有西园。

    从朱淑真的《苦热闻田夫语有感》和《喜雨》等一批诗作看,她对农家生活是非常熟悉且具有感情的。

    从朱淑真婚后诗作看,她常常留恋着未嫁的时光。

    从朱淑真再后来的作品看,她的内心充满着凄苦。

 

    从后人的考证看,她家世居杭州钱塘。但祖籍却在徽州,与朱熹同属一地,故有人说她是朱熹的侄女。

    据说当时临安人有个叫王唐佐的,曾为朱淑真写过传记,可惜后来失传了。

    人们只能根据她的作品中的零星自述来推测她的生平概略。

 

    按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分工习俗,女性的舞台主要是在厨房和后堂周旋。象班昭、蔡文姬那样能于文坛留下盛名的,是少而又少。

    与朱淑真同期稍早的李清照之所以能浮上台面,除了她的文采外,与她及夫家的家庭出身是密不可分。

    而从朱淑真的家境看,也是很富裕的。有一大片庄园,自己从小就居住在西楼之上,诗书充满了她的香闺。虽不能入学,虽不可科举,但她的创作还是自由的。

    从她与魏夫人也曾有过交往看,朱家也非泛泛之辈。

    如果没有一定的原因,朱淑真也似乎应享有更高的知名度。

 

    这,估计与她的婚姻特别是她所采取的措施有关。

    朱淑真的婚姻是失败的。这在她婚后的作品中写得很是明白,如“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

    对她所嫁的人,没有留下具体的资料。有人说是一个“村恶”,有人说嫁的是“市井人家”,有人说是个官员。从朱家的情况推断,她所嫁的人家也不会太差,如果结合她留下的一些诗句,如《寒食咏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来看,她的丈夫是个官宦;从她的另一首《寒食咏怀》“淮南寒食更风流,丝管纷纷逐胜游”来看,他的丈夫在沿淮从军的可能性更大。

    也许是双方性格、学识、情趣等相差悬殊,也许还有其它什么隐情,朱淑真则对自己的婚姻是失望之极。她所希望的丈夫是“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那样能作“万首诗”的类型,却不料被父母嫁了一介武夫,因而觉得是“鸳鸯”与“鸥鹭”作了一池。

 

    于是,朱淑真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毅然做了一件事:逃婚。

    这种相当于“休夫”的行动在当时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她挑战的不仅是夫家和娘家的压力,她挑战的还有当时社会道德的主流。

 

    李清照在她46岁那年曾经有过一段再婚的历史。有个叫张汝舟的官员对李清照发起了猛烈的感情攻势,李清照选择了再嫁。

    但婚后不久,张汝舟的意图就被李清照识破了。他贪图的只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收藏品。当他知道在战乱中,李清照的许多珍藏业已流失后,张汝舟开始虐待李清照,甚至不惜采取家庭暴力的手段。

    绝望中的李清照也毅然采取了非常措施,她向朝廷举报了张汝舟虚报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而骗取官职的事实。朝廷最终惩处了张汝舟,李清照也合法的解除了与张汝舟的婚姻。

    李清照即使是鱼死网破,也要冲出不可容忍的婚姻。因为,按当时的法律,这种举报即使是事实,作为妻子李清照也同样要有牢狱之灾。幸好,在多方营救下,李清照只做了九天牢就被释放了。

 

    李清照是否再婚,后来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宋代的不少笔记记载了离婚这件事,而后来特别是明代以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

    拿现在来看,再不再嫁、离不离婚并不是多大的事。但当时不行,宋建立明以后更加“光大”的那种道德理法更不能容忍。

    李清照怎么能发生这种事呢?不可能!

    所以,为了维护什么,很有些人尽量淡忘甚至否认有这类事的发生。就象王昭君是否按匈奴人的习俗再嫁一样,在后来不也是引起许多不同的说法么?如果不是李清照名声太大,她会不会被时间、被有些人故意湮没呢?

    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还是回过头来说朱淑真。

    朱淑真采取的“离婚”方式更直接,具体的过程不得而知,但她离开丈夫回到娘家后再也没有回去。

    她的离异看起来并未得到父母的支持,虽然朱家没有将她送回去,但也不会给她什么好颜色看。“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断肠集》序)

    看起来,在当时朱淑真成了朱家的耻辱。

    即使她真与朱熹有什么亲缘关系的话,朱熹会不会对这一支朱家人开始疏远呢?

 

    朱淑真随她的大部分诗词稿化为青烟飘去了。

    尽管还是有人很感叹:“呜乎哀哉!予是以叹息之不足,援笔而书之......乃名其诗为《断肠集》。后有好事君子,当知予言之不妄也。”(同上)但谁又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朱淑真呢?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想法属俺的推测,推测的东西是当不得真的。

    但要是没有那些让人心照不宣的时代因素,作为一个才女,朱淑真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或许还真不会象现在这般。

 

 

 

   

         鸥鹭鸳鸯作一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